农机购资讯中心

雷沃杯2015“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候选人事迹连载(二)

2016-04-26

黑龙江省五常市峰岭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白云鹏:

民主管理 实现利益最大化

黑龙江省五常市牛家满族镇兴富村地处松嫩平原第一积温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于大田生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白云鹏于2013年注册成立峰岭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采取土地保底分红模式,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入社成员911人,核心成员66人,注册资金2000万元,合作社占地10000平方米,其中农机库1000平方米,机具库、配件库、维修间10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700平方米,拥有大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27台,配套农机具40台(套),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固定资产2283万元。2014年峰岭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规范社,并于2015年8月1日接受了全国人大领导对合作社的调研,2015年9月29日农业部全国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座谈会也在峰岭合作社召开。

白云鹏非常注重对合作社人才的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带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参加了中组部、农业部组织的农民拔尖人才培训班的学习。把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家和五常市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请到合作社为社员讲授农作物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

该合作社采取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等“六统一”经营模式。实现了“两降两提高”,两降:一是通过团购降低了生产资料成本;二是使用农机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两提高:一是通过科学种植提高了单产,二是统一销售提高了价格。白云鹏在合作社运营上按社员意愿办事,实行民主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机构民主选,合作社的理事长、理事会、监事会均由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二是社内大事民主定,合作社每年召开两次社员代表大会,针对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决策表决时一人一票;三是帐目财务民主管,认真执行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制度,定期公开,随时接受社员的监督,既增加了透明度,又提高了社员的责任意识,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合作社的信誉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白云鹏在实现社员利益最大化上明确了分配机制。2014年总收入3352万元,总盈余2040万元,在年终召开的社会代表大会上,他认真兑现承诺,并按照“一保两提两分红”的分配方式兑现土地保底金600元/亩,按成员投资分配265.9万元,国投平均量化户均1653元,每亩地分得83.56元,土地折资分得542.5万元,每亩分得301.11元,当年提取公积金57.5万元,入社农民每亩比入社前增收300多元。使广大社员充分享受到了加入农机合作社带来的实惠。

白云鹏在谋划未来发展上,准备拉长产业链,在粮食烘干、仓储、秸秆回收方面布局谋篇,进一步增加农机合作社的收入,使峰岭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向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

广东省惠东县中惠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乃忠:

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提升合作社服务质量

李乃忠,出生于广东省惠东县平山街道三联村,他不仅是一名党员,还拥有本科学历和农村高级技师的职称。2009年10月,他带领6户农民成立了惠东县中惠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李乃忠坚持以发展农机化带动社员致富为己任,不断推行农机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发展农机化带动社员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他以合作社为载体,带动社员通过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积极提升合作社服务质量,增加社员的收入。

合作社创建伊始,李乃忠就主张积极开展农机销售服务。他与广东省农业机械总公司、广东省开平农机市场等多家农机厂家签订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选择适合当地农业生产农艺要求的先进优质农业机械进行推广,为购机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农机产品,在推动当地农机化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社员的收入。同时,为充分发挥农机信息化对发展农机化的作用,合作社建立了信息网络和微信平台,配备了专职信息人员,利用信息平台,及时准确提供相关政策法规,农机生产、农机管理、新技术推广、农机具供求、农机作业等信息服务,为服务对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一条快捷的路径。

该合作社与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中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农业生产耕、种、收、防治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1000亩,通过示范引导,转变农户传统耕作方式,增强农户对发展农机化生产的紧迫感。在服务好成员的同时,合作社开展跨镇作业,作业量明显提高,每年服务作业量10000多亩。为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合作社加大安全、技术培训服务力度。2014年以来,合作社累计培训1500多人次,印发学习资料5000多份。同时,合作社还制定了《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和《农机安全作业制度》等制度,印发《农机安全生产知识使用手册》。设立农机安全知识宣传栏,定期组织机手、维修工学习农机安全生产行为准则,定期组织对农机进行保养、检修、调试、确保所有农机以良好状态投入作业。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合作社社员发展到218人,核心成员5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农机教练员5人、理论教员2人、机手及维修工35人。李乃忠领导合作社坚持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的理念,建立了以农机作业、农机及配件销售、农机维修、农资配送、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为主的多元化农机化服务体系。建成了7000多平方米的农机综合服务区,2014年度,合作社资产总额894万元,营业收入1078万元,可分配盈余总额293万元。自成立以来,合作社相继被评为广东省“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和“全国合作社示范社”。

由于理事长李乃忠的突出贡献,2010年,他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2013年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水桥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何少文:

任尔东南西北风 咬定农机不放松

何少文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水桥村村民,在当地,他是有名的种粮大户。为解决劳动力稀缺问题,2008年1月,何少文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与农户协商,以每亩150元租金签订了100亩土地流转合同,尝试进行粮食规模化生产,当年水稻产量每亩达到550公斤。这件事让头脑灵活的何少文尝到了规模经营的甜头,同年10月,何少文发动本村在家的种植户自筹资金约10.03万元,成立西秀区第一家农机合作社——水桥农机合作社。

该合作社在贵州省安顺市率先大规模运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从2009年起,他流转的所有田地的水稻种植全部实行旱育保姆育秧,机械播种育秧、插秧,良种覆盖率达100%。与此同时,逐年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陆续配置了灌溉、机耕、机插、机收等农业机械设备,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由于实行良种良法和科学管理相配套措施,种植的水稻单产由2008年的平均亩产550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平均亩产617公斤,亩数也由2008的100亩发展到现在1080亩。2014年和2015年,何少文带领农机合作社,充分运用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的最新技术,在水桥村水淹坝实施水稻水直播项目和水稻旱直播项目,高标准打造一流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项目点面积每年均为200亩,实施效果良好,产量达到水直播550公斤,旱直播500公斤,实现成本降低,收益提高,得到省、市、区领导和农业专家的肯定。

到2015年为止,水桥农机合作社已经发展到有社员208人,固定资产510万元,拥有插秧机、耕整机、收获机、烘干机、植保飞机、提灌设备等各类大小农机具69台(套)。2015年他的合作社已经流转土地1080亩,合作社种植收入127.6万元,农机社会化服务收入近200万元,全年总收入327.6万元,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增收。

何少文富了,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没有忘记农民的本色。多年来,他累计帮助老弱病残户17户,无偿帮助们实施农机作业。其中,水桥村的官世兴老人就是他的帮扶对象之一。年近花甲的官世兴家有3.5亩田地,子女全部在外地打工,何文富每年都无偿为他提供从种到收农机一条龙服务,帮助老人搞好农业生产。

“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农机不放松”,在理事长何少文的带领下,水桥农机合作社将在2016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00亩,增加大型农机具5台(套),进一步提高农业农业机械化种植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另一方面他将通过农业机械化种植,带动乡镇农户的种植热情,推动当地农业发展,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江西省上高县荣尧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荣华:

围绕农业做文章 搞好服务促发展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现代化”,这是江西省上高县荣尧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荣华常挂在嘴边并坚定不移为之努力奋斗的信念。

荣尧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2月,在理事长罗荣华的带领下,合作社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大力推广新型、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工厂化育秧,现代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手段;围绕农村、农业、农民做文章,搞好“多元化”服务。合作社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新技术推广应用,农机及零配件销售,农机维修服务,大面积水稻双季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

从2013年起,合作社在做好传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思路,将农机推广与农业生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自身的优势,示范和带动广大农户进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合作社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集中连片承包了2038亩土地进行双季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作业。此举,一方面为合作社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合作社+大户(农机、种粮)+科技户”的发展模式,统一粮种、浸种、统一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植保,统一机耕、机收“五统一”管理思路。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广大农户种粮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通过示范,带动农民使用机插面积达2万多亩,每亩降低成本60元,全年示范区多增收480多万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现有社员231人,理事会成员5人,技术人员26人,合作社包括农机作业部、新技术推广部、财务部、维修服务部、报废农机回收部及锦丰农机公司,拥有大型农业机械183台(套),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2台(套),全自动催芽机1台,水稻工厂化育秧大棚30个,三包维修服务车辆3辆,农用运输车4辆,总资产达1343万。

为加强合作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2009年6月经县直属机关工委研究决定,批准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隶属上高县农机局党总支。现有党员5人,党员社员15人,从2010年起,合作社按党总支的要求,党支部建立了党员帮扶制度,要求每个党员社员要帮扶3-5户困难户、低保户,为他们低价或免费进行部分农机作业。从2013年起连续3年合作社组织党员到县福利院帮组孤寡老人捐建蔬菜大棚、传授相关农技等。同时还要求党员农机手帮助非社员农机手提高农机操作技能。

2014年,合作社被农业部等9部委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并连续多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县项目建设示范基地。未来,合作社的发展将以“农”为本,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文章,以服务为重点,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农业、在服务中求生存,在服务中谋发展,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利民秸秆机械化加工利用合作社理事长王九利:

笃定自信 不断创新

王九利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民,凭着对农机化事业的满腔热忱,于2008年9月牵头成立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利民秸秆机械化加工利用合作社。依靠勤劳朴实和诚信服务,凭借独特的组织优势、灵活的运行机制,在短短7年之内将一个单一经营的农机合作社,一举发展成为集小麦秸秆捡拾、饲草加工、贮存、销售、农机作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合作社,实现机制转换、土地流转、规模作业、集约经营,创建了小麦秸秆捡拾打捆“利民”品牌,走出了一条“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品牌销售”的新路子。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农业部“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陕西省农业厅百强合作社”、“陕西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宝鸡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荣誉。2014年,利民合作社又领衔挂帅成立了“宝鸡市便民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创了宝鸡市农机合作联社的先河。

合作社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理事长负责制的运行机制。通过推行计划管理、强化机务管理、合理统筹机具作业、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机手岗位培训等措施,使合作社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王九利十分注重品牌效益,合作社成立后,便与诺菲博尔公司签订统一的秸秆收购合同,然后进行地区统一布局分配,整合秸秆资源,扩大规模和秸秆收购量,不但从整体上提高了秸秆收购价格,大幅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树立了合作社的品牌,形成了企业和合作社相互依存,效益共赢的经营模式。

合作社积极加强与农机部门合作,争取保护性耕作、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及深松项目作业合同,成为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者和先进农机技术推广的主力军。近年来,合作社购置、租赁了捡拾打捆机45台,80马力以上拖拉机36台,防缠绕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46台,自走式和悬挂式喷雾机8台,秸秆茎穗兼收机1台,土壤深松机8台。2014年,购置了1台六旋翼农用遥控直升飞机,填补了陈仓区高秆作物机械植保作业的空白;2014-2015年又购置了1台牵引式和1台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大大提高了玉米青贮饲料收获效率,再次提升了合作社的农机装备水平。

为了增强农机合作社生命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王九利认真分析市场形势,首先提出成立合作社联社。2014年9月,由利民合作社领衔挂帅挂牌成立了“宝鸡市便民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与陈仓区四家秸秆捡拾打捆作业的合作社加强横向联合,共谋发展大计。目前,联合社共有社员312人,机械253台件,总资产517万元。

王九利用他的执着和努力为陈仓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他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的奉献着,成为广大社员的主心骨,引领社员们迈向了致富路。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金田园农机合作理事长王金文:

农机合作社发展的领头雁

在山西省朔州市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和谐农机的道路上,活跃着一个惠农强农、坚持创新的农机服务组织—朔城区金田园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金文带领广大社员凝聚智慧,大胆创新,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现代农机发展的新路子,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2010年10月,王金文牵头带领5名养机户注册成立金田园农机专业合作社。该社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现有社员205人。几年来,合作社积极开展综合作业服务,承接土地流转,延伸产业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金田园农机合作社在理事长王金文带领下,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悉心经营,兴建了综合服务大楼、三农秸秆厂、维修车间、加工车间、机具库(棚)等基础设施,固定资产超过了3000万元。其中各种农机具达到80多台(套),总价值约560余万元;还有生物质燃料、饲料生产线2条;万亩机械化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个,日光自动调温大棚95座。年生产加工生物质燃料、柠条、玉米秸秆混合饲料十万多吨。规模经营土地3000多亩,实现年营业收入550余万元。成为全朔州市规模最大、服务最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之一。

理事长王金文将当地粮食生产能力及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用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理念,创新和发展农机服务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自身能力,在为周围农户提供“五统一”服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市场,发展壮大自身。整合现有农机和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合作社土地规模化经营,发挥合作社的社会效能。在服务内容上,积极发展合同化服务方式,建立稳定的供求服务关系,大力组织承包闲置土地和流转土地,提高规模效益,全面推广种植机械化作业及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方式,提高农机化服务水平。在组织形式上,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完善和健全自主决策、自我约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机制。在运行机制上,着力建设社会化服务的市场运营机制,规范服务标准,统一服务价格,既考虑服务主体效益,又提高农民直接受益和接受服务的主动性,从而显现了该社经济效益逐年增长,社会效益更加显著的可喜局面。到2014年底,业务覆盖周边5个乡镇20多个村,完成机耕2.6万亩,机播2万亩,机收1.6万亩,实现农机服务总收入244万元。合作社不仅为农户提供耕、播、收全程机械化服务,还为养机户提供机械维修及零配件,以及为种植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

农机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