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首届中德农机化发展论坛举办 农机工匠培养及中外投资合作成为热点

2016-05-09

4月25日,由70多名中德双方政府官员及企业代表参加的首届中德农机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会上,关于农机工匠培养和中德农机企业双边投资与合作成为研讨的热点话题。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孔亮在演讲时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农机化发展将聚焦在“攻坚、拓展和升级”三个方面,其中着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的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都需要农机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农机产品的升级换代。

本次论坛由中德农业中心、德国农业协会和本报共同主办,围绕“中德农机双边投资和农机职业教育培训”,深入剖析中德农机化发展趋势和合作前景,为今后在农机化领域的合作交流搭建高端平台。

孔亮在论坛上简要介绍了“十三五”我国农机化发展规划,并表示,在我国农机化发展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的过程中,加快突破关键环节机具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的瓶颈制约,改变粮食作物生产装备不优不全,经济作物、规模养殖生产装备短缺落后的状况,加快“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中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推动农机装备由“能用”向“好用”升级,就必须提倡工匠精神。在这方面,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德国制造已成为高品质的代表,成为工匠精神的代名词,给我国的农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考;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需求以及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也为双方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投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纪绍勤和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科教处处长刘云泽分别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手培训现状及未来规划,提出要构建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制度,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营造良好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氛围,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在这方面,德国的培育体系也值得中国借鉴。德国DEULA农业技术学院的Ulrich Lossie先生介绍了德国在培训方面的经验。作为有着50年历史的农业技术学院,一直从事着农业行业的培训教育工作,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实际操作培训和理论教学。在该校的教学区域里面,有着最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学员可以在现场直接操作农机来接受相应的培训,也可以在田里,现场进行土壤方面的一些资质培训,包括具体针对不同的土壤,使用不同农机,进行不同工作方式的培训。他表示,随着电子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智能化的农耕已经深入到了农业生产的所有层次,培训也显得愈来愈重要。在德国,一个人只有接受了两三年甚至四年的培训之后,才能真正地开展农机维修工作。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未来的农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经过培训,要操作农机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勇富和CLaas培训部主任Hartmut Matthes先生分别从企业的角度介绍了如何培育农机制造工匠,使与会者受益颇丰。

德国机械制造商联合会—中国分会轮值主席Luca Mainardi在论坛上表示,近两年来,全球粮食市场价格较为低迷,全球农机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趋势,他预测今年还将持续下跌3%左右,而中国市场经过了10年的黄金发展期,尽管2015年增幅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还是有7%的增长,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成果。特别是从各类机械的销售数据来看,中国的农业机械需求正在向大型、高效、复式作业方面发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调整和国三排放标准的即将实施也体现出中国希望有更多的高科技、高清洁度的农业机械得到使用,这对于农机生产商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可以说,2016年对中国农机市场来说,将会是一个过渡之年、变革之年。

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的商机,与会的中德企业家们就双方的投资合作进行了沟通,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克俊表示,中国一拖的国际化既有请进来也有走出去,对法国传动系企业的并购是因为我国需要快速提升在传动系方面的技术能力,通过并购我们能快速地实现技术的突破,也将逐步让法国公司成为中国一拖欧洲市场的开拓者。通过并购,一拖在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全球农机工业持续下降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仍然保持稳定增长的市场,中德双方有更多的机会合作。德国企业有产品技术和管理的优势,但是中国的企业更熟悉当地的市场,更熟悉当地的文化,更对当地团队的管理有经验,所以无论是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还是德国的企业到中国来,双方都有很好的互补合作的方法。尤其是中国企业在大型复合智能农机具方面,和德国企业有更多的合作空间,一拖既有这种对产品技术优化的空间,又可以与德国企业联合布局,找到一种协同发展的机会。

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来大手笔不断,先后并购三家国外农机企业,该公司执行副总经理王玉荣表示,中国的农机技术与国外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缩短差距,并购是一条可选之路。通过并购不但可以实现农机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型,在市场方面,也将为实现国内向海外转型提供条件,有利于公司全球化布局。而有着丰富的海外投资及运营工作经验的中国农机院新任院长王博则为大家分享了他对德国制造的观点,他认为,德国制造业一大鲜明的特点是持续地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另外,德国企业对专业化的专注也不是中国企业可以比拟的,这也是德国工匠精神的基因所在,德国的工匠精神是基于一代代人的专注。他认为加强中德合作,中国企业首先要学习德国的工匠精神,把一种产品做到极致;另外,双方也可以联合研发,促进科研上的合作。德国格里莫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销售与服务总监Daniel Stueber及爱科常州总经理Franz Ganglbauer也在论坛上对中德双方企业合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虽然中德两国的企业在市场上存在着竞争,但是与会嘉宾都认为,双方有更多合作的机会。在全球农业机械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今天,中德两国的企业应该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共同努力,致力于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农机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