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中国农业的“破与立”
色诺芬说:最富足的人也不能离开农业。农为天下之本,农昌则国盛,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农业人口,农耕文明历史悠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也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农村的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的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但是,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能力较弱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知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生。也由于缺乏科技知识,也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难以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低素质、低技能农业劳动力过剩,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农业向高端升级遭遇劳动力技能障碍。
其次,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科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还较欠缺。
第三,农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动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由于缺乏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水质性污染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工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还有一些农业生产者受利益驱使,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第四,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农业的比较优势弱。据统计,1978年--199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速度都大大快于国际市场,上涨幅度均超过1倍以上,最高达到10倍。这就使国内市场的几种主要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农业的收益急剧下降,农业比较优势减弱。
除此之外,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机械化水平低、水资源缺乏和污染严重、剩余劳动力过多、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耕地质量退化等问题。
破釜沉舟,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不生则死。中国农业需要这样的勇气与魄力,发展新模式,如何做新农人,创建新模式,通过新渠道,用新力量发展新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呢?我们囿于困境,横冲直撞,在黑暗中持续摸索,“互联网+”就在这样的境况下,纤手一划,撕开黑暗之幕,为中国农业带来盈盈之光,打开新的突破口。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于7月4日签批《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那么究竟什么是“互联网+”?通俗而言,“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又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
当前,“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互联网+农业”的潜力却是巨大的。国家十分重视互联网发展,把“互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正如于扬 所说:“互联网将会成为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它会像潮水一样漫过传统低效的洼地。传统的广告加上互联网成就了百度,传统集市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 ,传统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 ,传统的安保服务加上互联网成就了360,传统的红娘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世纪佳缘。”
显然,“互联网+”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互联网+”与中国农业的融合也成为了必然之势。虽然行业规律不是那么轻易可以被颠覆,但是一个武装了“互联网+”的传统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拥有更多的创新驱动因子,能够迅速打破传统的桎梏,建立开阔新颖的局面。中国农业亟需注入“互联网+”的基因,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农业作为中国最传统的基础产业,亟需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对地块的土壤、肥力、气候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据此提供种植、施肥相关的解决方案,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比如在农业机械作业方面,基于GPS、GIS的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到大型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自动驾驶、施肥、喷药和播种等;在农业灌溉方面,采用农田土壤水分数据采集和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实现灌溉的智能化、可控化。
此外,农业信息的互联网化将有助于需求市场的对接,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民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决定农业生产重点。在农产品质量管理方面,依托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按照产业链建立原料、半成品、成品各生产环节的质量追溯系统,可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全程追踪。
与此同时,农业电商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互联网建设农产品宣传与电子交易平台,减少农产品买卖中间环节,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与交易,增加农民收益的同时,还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市场范围。面对万亿级农资市场以及近七亿的农村用户人口,农业电商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
最后,“互联网+”践行“普惠金融”政策,积极融入到农业金融当中,补给农事需求。例如农机360网和信用宝联合投资的北京大田数据旗下“农惠通”平台,专门为农业生产中农机购置、土地流转、农资采购等各类农事资金需求提供融资。“农惠通”平台专注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融资需求,致力于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不仅风险低而且回报合理,将有力推动农业发展。
除了上述种种,“互联网+”与中国农业的融合还在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丰富农产品市场,加快生产技术的进步等方面产生巨大效应。
“互联网+”的革新大潮已经呼啸而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方兴未艾。但“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推动“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发力。
一方面,需要传统的农业企业敢于借助互联网平台,尝试营销的互联网化,不断创新,适时打破保守的桎梏,借助B2B、B2C等电商平台来实现网络营销渠道的扩建,增强线上推广与宣传力度,逐步尝试网络营销带来的便利,增加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国家也应根据农业市场变化、发展状况,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持并保障“互联网+农业”的健康发展,调动相关人员发展“互联网+农业”的热情与积极性。另外,还应做好互联网知识的培训工作,专业而有序的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对于互联网的认知与应用,为建设新农业、创造新力量、发展新模式,贡献一己之力。
立国之本,社稷之基。现代农业的发展本身要求与互联网相结合,来更好的稳固国本。“互联网+农业”通过互联网的大平台,将思维落地,在实践中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农业”会在广阔的经济领域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让中国农业站的更高,“立”的更稳,看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