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农机手抱团借“机”生财

1970-01-01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民洗脚上岸,农村出现季节性用工短缺,农机经营服务主体由分散的一家一户向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

目前,我省农机专业合作社面临整体实力、发展活力、带动能力等较弱及资金短缺的难题。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要想做大做强,就需要建立自己的基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和经营,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全程参与,年底分红实现双赢。

从单打独斗到走向联合

“我们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服务。”走进甘州区富海农机耕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忙着检修农机的冯新儒介绍说,乌江镇和周边的农场机械化作业主要由我们合作社来完成。

冯新儒从小就喜欢拖拉机,包产到户后开着拖拉机犁地种地播种,由于当时农机很少,农机手在农村很吃香。后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一夜之间农村兴起了农机热,家家户户购买小农机具替代耕牛,解放了劳动力。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以家庭承包形式为主,农业机械也以家庭购置为主、低档次机具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闲置浪费比较严重。“户户购农机、家家单独干、投资上万元、只用十来天”,出现了农机装备“三多三少”现象,即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低档次机械多、高性能先进适用机械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民洗脚上岸,农村出现季节性用工短缺,农机经营服务主体由分散的一家一户向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

“现在单打独斗的农机手没有市场。”冯新儒说,当地一个农场的地最少500亩,他个人的三四台机械半个月也干不完,但是用合作社的十几台机械,5天就拿下了。

形势逼着农机手们联合起来。2011年,由赵学兵、冯新儒、赵春林等5人发起成立了甘州区富海农机耕作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3人,各类农业机械38台(套)。去年完成作业面积3.5万亩,实现经营收入200万元,成员人均纯收入达9万元。

目前,甘州区已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49个,张掖市则发展到了141家,入社农户达到2862户,服务农户15万多户。

省农机管理局局长杜永清介绍说,我省农机化主管部门多方式、多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涌现出了乡镇农机机构牵头创建、致富能人带动等七种组建模式。

截至5月底,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774个,入社成员数1.3万个,服务农户数24万多户,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他各类配套农机具5万多台(套);入社经营土地面积超过178万亩,作业服务面积达到550万亩以上。

合作化路上困难不少

近年来,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比较快,合作社需要不断更新农机。今年,高台县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顺民看好一台进口的玉米收获机,但140万元的购置费成了拦路虎。他感叹说,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加起来虽有400万元,但由于属于动产,不能抵押贷款,因此只能等等看了。

甘州区农机管理局副局长罗宗涛介绍说,融资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瓶劲。尽管最大限度的倾斜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但远远不能满足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需要。

如今,城市里的有车一族在为停车位而发愁,而在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却在为农机场库棚而犯愁。这一点,在寸土寸金的河西显得尤为突出。记者走进高台县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里正在修建场库棚。朱顺民说,现在批下来的只有1500多平方米,我的几台农机就放满了,其它会员的只能放在街头路边。

据了解,目前张掖市还有约二分之一的合作社农机场库棚用地没有纳入建设规划,合作社的机具只好露天存放,日晒雨淋影响使用寿命。

杜永清分析说,从内部建设上看,我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表现出“三个较弱”。首先是整体实力较弱。合作社经营规模普遍比较小、基础设施差、装备水平低,竞争实力总体上较弱。其次是发展活力较弱。规范化程度低、产权不够明晰、管理不够民主、制度不够健全、分配不够合理、效益不够明显,同时,缺乏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等。其三是带动能力较弱。合作社成员数量少、装备数量少、服务农户少、作业面积小、服务领域和范围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辐射带动能力差、影响力不强。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土地细碎化制约了农机具充分作业和效益最大化。小而分散的土地,加之不规范不统一的种植模式,往往使合作社机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农机具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而农机维修能力不足和零配件供应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也影响了合作社机具效率的发挥。

吸纳农民参与是出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力量。

今年,省财政下达专项资金1100万元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全省15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100马力以上大型农业机械,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给予等额省级财政资金累加补贴。

针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场库建设,我省提出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对农机合作社机库棚和维修间等建设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予以补助。

一些地方农机部门与国土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利用荒地、弃耕地、非耕地和闲置的农村学校、村委会等场地,解决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问题。甘州区富海农机耕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在农机部门的协调下,建成标准化车库棚、配件室、维修间、油料库、办公室以及场院,全部占地面积达到3000㎡。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大家都深刻认识到,要想做大做强,就需要建立自己的基地,于是他们纷纷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和经营。

“给农场干活,农机一天能犁100亩地,而农户地块小而散,最多就30亩地。”朱顺民说,如今他们合作社在当地流转3000亩耕地,实现规模化种植,让农机效益最大化。

按照当地流转一亩土地租金800元计,1000亩地每年需要租金80万元,对于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说,一下子也拿不出。冯新儒说,我们采用和农户共建基地的方式,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流转过来,农户全程参与种植与销售,年底不仅能拿到地租,还能得到分红。

杜永清评价说,土地规模经营是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基石。我们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价吸纳农民入社作为实现规模化的基本途径,实行土地折资等同投资参加年终盈余分红,既保护入社社员的利益,又兼顾合作社的利益,实现由经营农机作业为主向自营土地规模经营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合作社与农民的合作、与土地的结合,使合作社与农民成为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双赢。

农机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