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无人机植保效果待检验 大面积推广需谨慎

1970-01-01

目前,在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种植过程中,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唯独植保环节,多数还是靠人工背着喷雾器打药,是机械化程度最低的一环。最近几年,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不少地方也开始尝试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过去,国内农民通过报纸、电视等渠道看到外国农民用飞机打药,高效快捷,羡慕不已。如今,飞机打药似乎离国内农民不再遥远。但笔者认为,应用植保无人机依然存在多个问题,目前还不宜盲目大面积推广,利用植保无人机打药,等等再“飞”也不迟。  

  无人机植保效果待检验 大面积推广需谨慎

        首先,无人机喷施农药的浓度较高,防治效果有待检验。由于缺少飞防专业农药,目前无人机喷防用的基本都是普通农药。普通农药施用时,一般每亩用水量在几十公斤,稀释倍数在几百倍。由于无人机的药箱容量较小,一般不超过10公斤。按照无人机的作业要求,飞行一次,少则三五亩,多则十几亩。这就意味着,无人机喷施的农药的浓度比常规方式喷施的农药要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高浓度的农药喷施之后,防治效果如何,特别是对浓度要求严格的除草剂类农药,如果浓度过高,是否会产生副作用,值得好好分析总结。    其次,植保无人机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同时,价格偏高,续航距离偏短。作为现代农业的象征,植保无人机“高大上”,很多种植大户或经济实力较好的合作社,都有购买无人机的想法。笔者建议,应该慎重购买,购买飞机需要几万到十几万不等,专业操作员的培训学习等也是一笔不小支出,最关键的是否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再就是,目前利用植保无人机飞防,还缺少相关的操作规程,相关操作技术还处于摸索总结阶段。对操作人员来说,通过简单培训,就可以掌握无人机操控技术。但在到了飞防阶段,还需要与作物品种、生长发育期、风速、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结合,这需要操作人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一般人短期内很难做到。    此外,目前各地小麦“一喷三防”和玉米“一防双减”所用农药都是通过政府招标采购的形式购置。在此基础上,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直接替农民喷施。这样一来,农民做起了“甩手掌柜”。很多中标的专业防治组织或公司,也开始用无人机进行飞防。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飞防公司是否存在“偷工减料”减少药剂用量,以及如何评价专业公司的防治效果,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农机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