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互联网和农机合作社“碰撞”显成效
据了解,莱芜市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50多家,拥有各种联合收割机800多台(套)。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当地一些脑筋活、有眼光、善经营的农机手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了解跨区作业市场动态。
莱芜:互联网和农机合作社“碰撞”显成效
“互联网 跨区作业”拓展了作业空间
“今年三夏麦收前,俺们几个合作社通过互联网与河南南阳、驻马店等地农机部门签下了30多万亩的小麦跨区机收作业订单,小麦成熟时直接奔赴作业地点,省工省时,这可多亏了市农机局给俺们提供的‘互联网 跨区作业’这个平台,帮了俺们的大忙。”7月20日上午,在山东省莱芜市农高区秉建农机专业合作社里,正在检修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合作社理事长陈秉建一脸笑意地说。据了解,莱芜市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50多家,拥有各种联合收割机800多台(套)。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当地一些脑筋活、有眼光、善经营的农机手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了解跨区作业市场动态,网签作业订单,抱团闯市场,成了当地农民眼中的“网络麦客”,为农机手跨区作业开辟了新的路径。“往年,刚开春就有不少农机手急匆匆地往外赶,四处探路踩点,由于信息不灵,往往造成扎堆作业,效率也不高,耽误工夫不说,收入也不理想,安全、服务都没有保障。近几年,农机手用上了互联网,作业信息灵了,市场也跑远了,效益自然比前几年好了许多。以前只在河南周口、商丘等地作业,现在农机手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哪儿需要收割机,作业战线往南延伸到了河南南部的南阳和安徽的阜阳一带,往北延伸到河北、内蒙等地,比以前能多干2站,平均一台车一年至少多收入两三万元,网络成了众多农机手赚钱的好帮手。”莱芜市农机局局长谢天目说。近年来,莱芜市农机局因势利导,主动服务,通过举办跨区作业培训班,开展农机科技下乡、农机新技术培训和农机年检年审上门服务等活动,向参加跨区作业的“麦客”,及时传递供需信息等情况,使网络真正成为“麦客”们获取跨区作业市场信息服务工作的“导航仪”,让众多“麦客”搭上了网络快车。据了解,莱芜市每年仅跨区作业一项创收多达3000多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互联网 土地流转”让合作社尝到了甜头
“原来农机合作社的机械‘吃不饱’,除了秋麦二季,一年只干半年的活,机械闲置得厉害,自从我托管了周边村4000多亩土地后,合作社的机械就有活干了,多亏了市农机局领导帮俺定了这条路子,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农高区洪刚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金涛告诉笔者。农高区方下镇地处长埠岭,农民素有种植粮食作物的习惯,但由于种植效益不高、耗时长,农民靠土地增收的愿望不高,很多农民出现了抛荒现象。洪刚农机合作社抓住这一机遇,主动和本村及周边村的农户进行协商,通过算账对比,把土地进行流转或由合作社来托管,让农民腾出更多的时间进城打工。“现在种地收入太少,像我们小辛庄离莱芜近,活这么好找,骑着摩托车十几分钟就到城里,打一天工至少得100元,平常劳务费每天都是150—200元。”小辛庄村主任孟刚算了这么笔账:“俺村的土地大部分是岭地,一亩小麦最多收成1200斤,说实在的,除去耕地、施肥、浇水各种费用真不如打三天工收入多。从去年,俺村400亩粮田都流转给了洪刚农机合作社,村民省心还不少挣钱。”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路子最终就是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合作社托管或流转村民土地,就是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关键一环。农机合作联社、“互联网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必将让农机合作社的路越走越宽。
“互联网 科技”推动农机合作社不断创新
钢城区辛庄镇是莱芜市最大的黄烟种植基地,望富农机合作社是这个黄烟种植基地的领头羊,主要从事黄烟机械化集中育苗、机防植保、统防统治、秸秆拔除、机械起垄、专业化分级、花生及中药材联合收获、耕地整理等机械化生产作业,并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咨询等服务。辛庄镇是一个山区乡镇,丘陵地多,虽然种植黄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高低不平的地势却限制了农机通用机械的作业,针对这一问题,合作社立足创新,专门成立了“QS科研攻关小组”,结合本地区实际和黄烟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利用“互联网 ”不断提高机械化科技含量。生产出了适合山地烟苗栽植的“滴灌带地膜覆盖一体机”,这种机械省工省钱生产效率高。另外,科研小组还根据黄烟秸秆拔除的困难,成功生产了“黄烟秸秆拔除机”。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根据黄烟的种植特点进行技术创新研制、改进机械项目8项,现已申报立项和正在研制的机械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