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市场种 跟着需求供 结构调整布局现代大农业
几天前,河北省固安县一位菜农给记者打来电话,询问今年大棚蔬菜的行情。他说自己常在种子店里转,大家扎堆买啥种子就意味着以后啥要扎堆上市,自己就会避开,“但是咱不能只看这么点地方,还想了解周边省份啥情况”。
资料图
敏锐的菜农嗅到的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变化与机遇。去年以来,粮价下行引发的种植结构调整还在持续。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场的布局优化也在进行。 “结构调整是指挥棒,市场需求是导航灯。”从种植业到畜牧业,从生产到加工、流通,如何调整生产以精准对接需求,大农业的结构又该如何优化?
种植业: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
在吉林省吉林市大荒村孤店子现代农业先导区,9万亩结构调整示范田从普通农田改种成了绿色有机水稻,发展鸭稻共生、蟹稻共生、鱼稻共养模式,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减少了,稻米还卖出了好价钱。去年以来,吉林市调减玉米19.5万亩,改种甜粘玉米、水稻、大豆和其他作物。
“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品种结构不平衡,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棉花、油料等供求缺口逐年扩大。”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调整的总思路是:保、减、增、稳。 “保”是保谷物和口粮,“减”是减非优势区玉米,“增”是增加优质食用大豆,“稳”是稳定棉油糖自给水平。其中调减玉米是重点,目标是到2020年面积减少5000万亩。目前,玉米结构调整开局良好,今年调减面积预计超过3000万亩,是近13年来首次减少。
记者了解到,调减玉米也面临一些困难。一是种植习惯调整难。多年来农民围绕玉米生产,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式和配套机具,一时难以转变。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金会说,预计今年全省玉米面积仍高达9500多万亩,继续调减难度大。二是改种产品效益保障难。调整后的大豆、杂粮杂豆和饲草等如果市场不看好,收益不如玉米,就可能出现反弹。因大豆实行市场化收购,杂粮杂豆市场波动大,饲草依赖养殖。农民担忧,市场供应多了,价格可能下降。
玉米之外的品种也需认真对待。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说,我国大豆严重供不应需。2015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仅9756万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大豆进口量却达8169万吨,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七成。
“当前,我国缺乏能够制作面包、饼干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在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看来,小麦要“抓两头”,即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蛋糕的优质弱筋小麦。
目前是第四轮种植结构调整,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这一轮种植结构调整要发展优质农产品,优先发展优质稻米、强筋弱筋小麦、高蛋白大豆等优质农产品;发展专用农产品,积极发展甜糯玉米、加工型早籼稻、高淀粉马铃薯等加工型专用品种;发展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质资源的水稻、有区域特色的杂粮杂豆、风味独特的小宗油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