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收割机大军“磨刀霍霍”挺进铜梁

1970-01-01

进入8月,319国道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辆辆载着收割机的卡车呼呼开过。现在正值稻谷收割季节,收割大军“磨刀霍霍”开始过境铜梁。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本周全区已有上千台大型收割机在龙乡稻田收割水稻,他们从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市而来。  

收割机大军“磨刀霍霍”挺进铜梁

从南向北,大半年都在路上

虎峰镇石柱村是铜梁最早实现水泥公路“村村通”的村之一,这里的农户最早选择机械化收割稻谷。“最早七八年前就开始有收割机来收谷子了,那时候来的没得这么多,还要提前去打招呼、到马路上去拦。”8月9日上午9点多,石柱村19社的村民庹纯久把装满稻谷的口袋装上摩托,准备往家里运,今天他家有几块大田的稻谷要收。正忙着,一个皮肤晒得黑黑的中年妇女推着电动车走过来,一开口就是浓重的河南口音:“真是对不住,把你家电动车后视镜碰坏了,附近哪里可以修我一定给你修好。”说话的妇女叫张艳秋,是正在田里操作收割机的机手的妻子,夫妻俩来自河南驻马店,和兄弟三家人三台车一起结伴来到铜梁收稻子,已经快一周了。“不用不用,一点小毛病,我们自己弄弄就好了。”村民的善良和大度让张艳秋感到很不好意思,“铜梁人都好热情,收完稻子就喊我们去吃饭,昨天有个大姐还给我们抱了个大西瓜来。”但是因为一起的同伴多,担心麻烦村民们的张艳秋和丈夫王建华不得不反复拒绝村民的好意。不到村民家吃饭,气温太高又不敢买干粮,吃过早饭就开着车到地里干活的张艳秋他们就得饿上一天,直到晚上到场镇才能吃上饭。张艳秋他们是典型的“候鸟”收割机队伍。他们每年的行程,从三四月云南收菜籽开始,然后到广东、广西收麦子,再沿途到达四川、重庆收稻谷,收完了就继续北上,秋季到达东北收大豆。忙完了差不多就该回家准备过年了,顺便也对车和收割机进行维护修整,等到来年三四月,新的一年忙碌又要开始了,周而复始。和张艳秋他们比起来,来自洛阳的李武斌和李万钦父子俩就要“幸福”多了。收完今天的稻子,他们就要到雇他们来收割的这户村民家里去吃饭。“他们非让我们去,不答应还不乐意。”儿子李万钦憨憨地笑着说,“铜梁这边的人都很好,明年还来。”儿子负责操作收割机,年近6旬的父亲李武斌负责联络农户、打理杂务——包括在田坎上给收割机挖路、搭木板。“重庆这边都是高高低低的梯田,不好收。”李武斌观察着今天要收的几块田,盘算着机器怎么才能从上面这块田下到下面去。    李家父子是今年才加入收割机大军的,四十多万买来的收割机原本也是为了收自家麦田。除了虎峰,他们还在周围的石鱼、侣俸收过稻谷。虽然出来巡回收割辛苦,但是父子俩还是觉得很划算。“每年出来收几个月麦子、稻子,四年就能收回成本。”李武斌说。    

一连几月,车就是流动的家    

从晚上七点开始,白天分散到全区各镇收稻子的卡车载着收割机,陆陆续续回到319国道——虎峰镇外国道两旁,这里是收割机大军在铜梁最大的聚集点,400多辆卡车排成了长龙。八点多,天黑了下来,来自辽宁的王家宾和妻子王丽娟席地坐在自家的卡车旁,终于吃上了忙碌一天后的晚餐:土豆肉丝,切好的板鸭,还有一罐冰啤酒,王家宾吃得很满足。打盒饭,这是大多收割机手的选择,虽然场镇上饭馆不少,但是他们中少有人舍得花那个钱。“我们吃饭不挑的,挣的都是辛苦钱,多省点下来寄回家里去。”说起家人,王丽娟偷偷地抹抹眼泪。匆匆吃完,他们爬上卡车,开始“铺床”,卡车后座就是他们狭窄的休息空间。等到深夜地气消去凉快了,再下来到地上打地铺。

农机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