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重庆市解决基础设施问题 推进农业机械化

1970-01-01

日前,重庆市出台的《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好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农机化是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障碍的突破口之一。在《意见》指引下,我市农机部门将如何开展工作?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市农机管理办公室主任秦大春。  

重庆市解决基础设施问题 推进农业机械化

秦大春表示,《意见》对我市农机工作具有突出的指导意义。市农机办将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条件,保障农业发展对机械化的需求,坚持“三并两互”的农机化发展方针,即全面全程深化与分类分段突破并举,农机与农艺融合并行,改善机械性能与建设农田基本条件并重,装备大中动力与微小轻简机型互补,推动技术进步与体制机制创新互动。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升级转型。    

提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至50%以上    

《意见》指出,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因地制宜破解难题,打牢基础,在补齐短板、缩小差距上发力。秦大春介绍,我市农业发展条件并不好,“巴掌田”、“鸡窝地”遍布,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农耕地貌。然而,面对先天不足,近年来我市农机化发展仍然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2%;农机总动力1243万千瓦,全市农业生产方式正处在从人畜力作业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过渡的关键时期。秦大春说,“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围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针对农业生产的种植、收获、运输、加工、储藏和保鲜等链条,着力提升机械化水平,扎实推进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和高标准农田宜机地块的整理整治,努力实现集中优势装备、集成优势技术、集合优势力量,实现机械化助推之下的农业生产“产能倍增、效率倍增”。至2020年,力争实现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50%以上;水稻、油菜、高粱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全面成熟;200万亩播种面积蔬菜基地、300万亩标准果园等的机械化实现重要突破;实现500万亩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播种面积装备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重点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突破和局部区域的全面机械化跨越式提升;着力打造年销售产值达100亿元以上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集群。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    

《意见》强调:要在坚持既有功能导向不变的前提下,突出特点和优势,细化功能分担,使各区域功能定位更加科学。近年来,我市农机化发展迈过了“打米磨面,提水灌溉”的初始阶段,正阔步走向“耕种收、种养加”的农机化发展新阶段。但受区位环境影响,我市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自然而然地遵循了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差异化原则。在大田作物与设施农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中,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发展。“差异化、特色化和可持续化是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秦大春介绍,我市农机化发展将围绕七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链部署。在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地区,推进柑橘、茶叶、中药材和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示范。在涪陵、潼南、璧山等地,推进榨菜生产重点和薄弱环节机械化试验示范。在巴南、永川等区县,推进茶叶生产重点和薄弱环节机械化试验示范。围绕草食牲畜业发展布局,推动合川与丰都千亩级以上牧草生产规模化与机械化示范,大力推广牧草机械收获与青贮加工技术。围绕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加大渔业机械化机具和技术的推广示范力度。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机化模式。然而,发展中的瓶颈也逐渐显现:小机器正在饱和,小地块难以施展,小单元难得见效……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市在丘陵山区农机化的技术路径和体制机制模式上再次取得突破。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上,重点向大中马力、高性能和产业发展急需的机型倾斜,并实施好“丘陵山区农机创新型生产奖补项目”、“优势农产品机械化生产加工示范项目”政策。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主体,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耕种收“一条龙”的全能型作业服务,扶持建设专业化农机作业合作组织100个,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至2020年,全市农机合作社总量达到1000个,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1家农机合作社。 

农机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