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无人机能否撬动我国植保市场?
水稻病虫害防治高峰期是许多种粮大户、合作社最头疼的时候,人难请、人工贵、打药难是他们面临的大难题。此时,因航拍被大众熟悉的无人机开始飞旋在农民的稻田上以解决这个难题。与传统植保作业相比,植保无人机拥有农药利用率高、施药安全、喷洒效率高等特点。据测算,全国一年用于农药喷洒的服务费高达上千亿元。那么,农业无人机是否能撬动如此巨大的市场?
优势明显:效率高、安全有保障
“2014年,我们购买了2台无人植保机,几个人一天时间就把所有喷洒工作完成了。”金湖县元俊专业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柳元俊向记者介绍说:“这种无人机虽然外观不太好看,但是实用、安全性高,就算飞机在田里不小心落了下来,也不会出现大事故。”
柳元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的1000多亩地需要在4天的最佳防治期内完成打药,金湖地区人工打药的价格大概是8元/亩,无人机植保喷洒服务的公司收费是10元/亩,但是人工打药每个工人每天最多打药20亩,算下来需要请十几个工人花费将近8000元,而两台无人机一天多就完成1000多亩地的打药工作,费用也没有贵很多。最关键的是切实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并且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苏州绿农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西廷向记者表示,除了极大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安全。“由于无人直升机螺旋桨产生的向下气流加速形成气雾流,增强了药液雾滴对农作物的穿透性,无人机植保实现了人和药的分离,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操作,喷洒作业人员远距离操作,避免了暴露于农药下的危险。”
技术瓶颈:暂无法完全取代地面施药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截至2016年6月5日,我国生产专业级无人机的公司有300多家,其中有200多家是植保无人机生产厂家,生产各类植保无人机共178个品种,比例超过60%。
“重喷的现象较为普遍。”孙西廷说道,现在的植保无人机基本不存在漏喷的问题,但是在停滞掉头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喷问题,虽然人工喷药也无法做到不重喷,可是无人机携带的农药药稠水少,对于某些农作物多少会有一些影响。
除了飞行平台本身问题,对“飞手”的要求也很高。除了解决用工难的问题,植保无人机的独特优势是能到达水田、丘陵、山地,这些地面施药机械以及固定翼有人驾驶飞机无法施展的地区,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度、熟练度。
此外,植保无人机还存在稳定性、电池续航能力等方面的共性问题。
政策、行业标准仍待完善
虽然国内农业植保无人机产业已经起步,但基本上还处于自由生长阶段。
2015年1月,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规定:“除新产品补贴试点外,补贴机具应是已获得部级或省级有效推广鉴定证书的产品。”根据记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目前全国明确出台了民用无人机相关技术标准的省份屈指可数,仅有深圳对于各种业务类型的民用无人机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
有专家表示,国内植保无人机最大的发展瓶颈可能还在于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包括无人机本身的技术、性能标准和无人机植保方面的标准,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情况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冯少东建议可以由农技协等社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鼓励引导农技协组织与地方各类产业园区进行合作,联合建立农用无人机服务基地,大力培育和发展无人机专业农技协,开展组织化的社会服务,从而解决上述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