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迷”王兴超的生活乐趣
“一、二、三,走!”11月13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六团十四连职工王兴超重重数到三后,手下传来“咔哒”声,一条两米多长的传动链条被乖乖地卡在传动链轮上,第五台新型滴灌带回收机又做好了,从今年的滴灌带回收工作开始,这种4500元一台的新型农机备受职工们的喜爱。
在该团南区,熟悉王兴超的人都说他是一位“农机迷”,在别人眼里的废旧钢铁材料,拿到王兴超手中总能派上用处,农机小毛病找他,分分钟就搞定,绝不是吹的。
日前,王兴超发明的滴灌带回收机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认证,当时就有一家企业打电话,想要花30万元买下王兴超的,但王兴超却想用自己的服务团场的职工群众,便拒绝了那家企业。
王兴超所在的十四连,是该团最大的农业连队,每年种植棉花都在1.2万亩以上,种过地的人都知道,每年秋收过后,地里回收滴灌带是最累人的活儿了。以前,滴灌带回收工作全靠人工,一个人把三四条滴灌带绑在腰上,学老牛低头往前走,不仅速度慢,而且走不多远就得停下倒带子,即使这样,赶上集中回收时节,人工不但贵,还不好找。
从职工的困难中,王兴超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也看到商机,去年9月,王兴超足足忙活了25天,4次大改图纸,无数次在地里进行速度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棉花地滴灌带回收机,该机械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人工回收滴灌带的成本和劳动强度,而且收下来的滴灌带缠绕整齐,装运方便,一台机子一天就能完成150亩地的回收工作,这是四、五个劳动力一天的工作量。过去一年的时间,王兴超共制作了20台滴灌带回收机,且被销售一空。
1997年,没有工作的王兴超从家乡河南商丘只身前往河北石家庄、乌鲁木齐等地打工,主要从事汽车拷铆喷漆和维修,因为打工收入低、不稳定,2003年,王兴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包了80亩农田,因为初干农活,不懂管理技术,他成了连队的亏损户。
为了尽快脱贫,王兴超向亲戚朋友借钱,开起一家电焊修理铺,他平时就很喜欢研究机械制造技术,只要地里的活儿一忙完,王兴超就泡在修理铺里,研究各种农机设备的工作原理。
久而久之,关于农机设备的各种问题,王兴超都能脱口而出,轻车熟路。由于王兴超热心农机维修的售后服务,他的技术和信誉越来越受到职工们的青睐。帮助职工、农户维修农机的工作,每年能给王兴超带来15万元左右的收入。
利用创收的钱,王兴超逐步加大了对研究农机的投入,这几年,他重新购买了电焊机、氧气瓶、切割机,还增加了校型机、高压气泵、液压式千斤顶等机械加工设备,不仅如此,一些农机具上淘下来的旧零件,也时常被王兴超三五一堆地收集起来,用作搞发明试验的材料。
这几年,爱好研究农机的王兴超,依靠对农机具进行发明制造和维修,不仅使他个人走上了致富路,还大大改善了职工群众的生产条件。坐在电脑前研究各种机械原理,发明改进方便、实用的农机,已经成为了王兴超生活中的一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