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卫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建议
“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等系列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国家通过顶层设计,规划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阶段步骤,但在具体推进实施过程中确实还存在很多难题和矛盾。
一、问题和矛盾
1.农村劳动力不断老龄化,将来谁去种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适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但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劳动力回流趋向不明显,谁去种地值得研究。
2.农业效益低下,谁愿意去种地。近几年,受粮食进口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加之生产效率不高,成本相对增加、收益下降,导致农民种地积极性衰减,种地意愿不强。
3.土地种植不成规模效益,将来怎么种地。我国人均土地少,且土地碎片化,形不成规模种植。虽然国家鼓励土地流转、支持家庭农场,但由于土地政策两个三十年不变,加之农民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意流转土地,即使愿意流转的土地价格也在不断攀升,让承包者望而却步,放弃经营想法。
4.我国土地疆域辽阔,种什么能有市场、有效益。我国农产品存在供需结构矛盾,国家也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供需研究和供给规划,导致农民不知道该种什么,经常出现农民把牛奶往河里倒、蔬菜直接烂在地里的现象,种植林果苗木的也经常陷入“苗木只管栽、结了果难卖、栽了砍砍了栽”的恶性循环。
二、建议
1.推进国家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农业产、管、供、销行政管理体制。我国涉农管理部门众多,导致政出多头,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被重复浪费。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可为农民提供包括生产资料供应、销售、生产指导、仓储运输、金融、保险、农业信息及福利文化等综合性服务,通过其遍及全国各个角落的机构和广泛的业务活动,同农户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发挥好作用,建立统一的农业产、管、供、销行政管理体制,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加强农产品供需研究和供给规划,确保产品特色化。国家规划主要农产品产区,省市分别规划城市周边农产品生产布局,实现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有效引导农民规划调整种植结构。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产业特色,一个农户有一个农户的主导产品,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打造农产品质量佳的良好口碑。这不仅仅局限于振兴一个农村,而是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3.国家应继续加大农产品价格保护力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韩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国家,都实施粮食价格保护政策,严格限制粮食进口。只要我国政府有计划地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并辅以有效的粮食价格保护政策,就足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4.土地集约合理规模,租地有政策。要充分调研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弊端,通过调整、制定合理的土地经营政策,转变持地农民的传统观念,主动参与土地流转、土地经营,降低土地种植成本,调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其它组织种植积极性。
5.鼓励农民兼业化,让更多有能力的农民种地。农业兼业化是日本等国家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日本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引导,鼓励农民兼业化经营,使农民家庭收入不断增加并超越城市家庭,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及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国家也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劳动力回流农村兼业农业。
6.推进高水平农业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都是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国家。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支持企业学习、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支持引进技术、管理、关键零部件,努力提升整机研发的集成和匹配能力,提高国产农机装备产品的性能、功能和可靠性。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引导市场淘汰那些研发和装备落后的粗制滥造、地摊式、作坊式企业,扼制低成本的无序竞争,壮大做强农机装备生产实力。通过不断创新,尽快实现农机产品结构的低端转移、中端做精、高端突破,提高农机装备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保证有人愿意种地、会种地、种出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