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用无人机,守护一粒米从田间到碗里

2018-07-06

小学诵读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萦绕在耳,但一粒米从田间到盘中的过程,仿佛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深不知大疆却跟它的某个环节紧密相连,这个行业里的人,用无人机守护一粒米从田间到碗里。

植保无人机作为科技的载体之一,在现代农业中日渐承担起重要工作。今天这篇文章疆哥要跟你深入浅出地说说植保飞防这个行业,看完或许你会更加关(返)心(乡)农(务)业(农)。

▊ 植保无人机不只是替代品

今年开春以来,海南炎热多雨,助长了稻瘟病菌的滋养。进入四月,稻瘟病愈发严重,何老板雇了 7 个农民连日手工打药,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老何用于药费、人工费的支出已接近 10 万,坏消息还不断传来,同乡中有的稻田已确认收获无望,好一点的近一半减产。倔强的老何并没有像他的同乡那样遣散农户,但是稻田高度已经不适合人工打药了,为了彻底解决稻瘟病,他想起了大疆慧飞海南分校中农航服植保队的羊队长。

中农航服有 60 多名飞手。接到需求的羊队,第二天一早就带队下地了,两台大疆 MG-1P,两位飞手、一位副手、一名配药师,上午 8 点正式开始作业。

▊ 近两百架无人机虫口夺粮

相似的虫口夺粮事件还发生在 2016 年,陕西渭南爆发玉米粘虫灾害,近两百架无人机集体作业成了飞防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村里的种粮大户马大叔找到了自己 2016 年 7 月 31 号的微信朋友圈,视频拍下了自家玉米地被虫占领,配文“蝗虫天灾谁来管管”。村长回复说:“无人机已经来了。”马大叔一家的 100 多亩玉米地,用无人机打药之后还有七八成的收成。

潼关全县总共 9 万亩玉米,2 万亩受灾,受灾严重的有约 1 万亩。潼关县农业局梁主任 30 号周日上午联系了大疆代理商天翼航空,天翼下午便赶到作业。“我们一台飞机最少的一天也飞了 36 个起落,喷洒 400 多亩地;最高的时候,我们两个人用同一台飞机一天飞了 52  个架次,作业近 700 亩。”

70% 以上从业人员是 90 后

“让男人女人省事,让害虫不省人事。”是大疆农机刷墙广告的 Slogan,一改品牌“高冷”的形象,十分接地气。使用了农机,只要操作恰当,都能提高总体作业效率。以低矮作物为例,无人机 1 个小时可以喷洒 90 亩地,作业效率是人工的近 50 倍。

但目前我国航空植保的覆盖率只占到整体植保面积的 8%,大疆农机中国区销售总负责人陈韬, 2016 年初跑市场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并不知道植保无人机,基本都问一样的问题:“这个机子能飞多高,飞多久?”。要把植保无人机推广出去,有时候最有效也是最“笨”的方法就是跑,下到田间地头操作演示,“飞机当然是要飞起来的”,陈韬说。

但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如今 70% 以上的植保飞防从业人员都是 90 后,也有不少海归加入。“让年轻人回乡下务农他们可能不愿意,但是让他们回田里飞飞机,很多人就感兴趣了。”

▊ 三次迭代优化产品

大疆产品从无到有,三次迭代也做了很多接地气的优化。

前一阵,大疆农机的研发负责人民哥,在朋友圈发的一条小视频火了。视频里,他在西湖边的茶山上测试 MG-1P,无人机随着茶山的梯度逐级向上飞行完成喷洒,同时实现避障和仿地飞行,充分适应复杂环境。能适应多种作业环境来自于 MG-1P 两个很直观的变化。

相比于大疆航拍类产品用视觉和传感器避障,考虑到农业植保机有着更高强度和复杂的工作环境,研发团队选择了不受光线及尘土影响的旋转雷达。全向雷达能感知前方 15 米处半径 0.5 厘米的横拉电线,作业时有效降低了电线、树杆等农田常见障碍物带来的安全风险。雷达多点全向检测技术可感知地形坡度和平整度,及时调整飞行高度。

另一个是 FPV 的摄像头,遥控器上会出现飞机视角的实时图传,这对于飞手选择起飞环境帮助很大。原本需要找到一个制高点,观察飞机与作物的距离,忽高忽低的树枝很考验飞手的技术,而有了摄像头之后,飞手能安心很多。

▊ 慧飞专业培训为行业保驾护航

慧飞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中心是大疆创新的子公司,目前在全国已成立 107 个分校。慧飞培训中心在航拍、植保、巡检、测绘、安防五大领域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近年来也陆续为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各地公安局等大型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

周六早上,在西安自贸区的草坪上放着十几个锥筒,慧飞农业植保无人机培训中心陕西分校的学员在这里进行考试。初级学员在经过 10 天的培训之后需要参加 4 个项目的考核并获得 80% 以上的分数,可以拿到一张植保专业无人机操作合格证。

一位学员因为过度紧张先打开了无人机,这一举动被考官魏磊制止,消防员出身的魏磊认为技术都可以在实践中慢慢练习,但安全意识是一个植保飞手最基本的素质

▊ 从空中看见未来粮食生产

美国拥有规模化的农业体系和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食品系统,在美国,过去 50 年来出现了一种经济趋势,通过使用大型机器和较少的工人来巩固农田,使其更加高效。

以航拍见长的美国摄影师 George Steinmetz 几年前接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个任务,拍摄我们如何去满足人类未来的食物需求。“我发现它非常适合航拍,美国的农业模式从空中看引人入胜。”

威斯康星最大的奶牛场,有 3300 头刚出生的牛。

优鲜沛的蔓越莓农场,看起来像巨大的雷朋墨镜。

美国最大的胡萝卜种植场 Grimmway Farms 收获和加工非有机胡萝卜。

规模化农业让我们生产出了历史上最多的粮食,但全球有 10 亿人仍处于饥饿状态,同时有 15 亿超重人口。

生产变得更为高效,但消费者不知食物如何被生产制作;人类对农业多多益善的追求,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也都是 George 在项目中想带给人类的自我反思。

堪萨斯州的作物圈,里面是小麦,外面是玉米,通过将播种放在一个圆圈内,可以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将来自一个水源的水分配到不同的作物上,减少水资源浪费。

位于纽华克市中心的 AeroFarms 生产测试设施,该公司正在微调垂直农业种植技术,以实现作物产量最大化。

无论是被委托了航拍任务的 George,还是为农业注入新生力量的从业者们,从他们身上除了看到对职业的热爱还有某种使命感,而他们作为推动力也在让植保飞防这个行业变得更完善更可见。

农机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