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山坡耕地换新颜 ——青海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见闻

2020-05-19

乐都区达拉乡拉卡村建设的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十二五”以来,青海省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受资金、技术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耕地少、地块散、质量差,靠天种地的现状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青海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据了解,青海现有耕地882万亩,90%以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呈现出总量少、平地少、水浇地少、坡地多、旱地多的“两多三少”特点。相关数据显示,坡度15度以上的耕地超过130万亩,无灌溉设施的旱地超过600万亩。

面对这样的耕地条件,青海的高标准农田该如何建?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刘锋告诉记者,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以及耕地的实际状况,青海重点采取旱地改水浇地、坡耕地改梯田等形式,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打通田间道路以及做好农田防护来提升耕地质量。


坡地改梯田,大伙儿打心里高兴

4月初的青海大地依旧凉意阵阵,可是在西宁市大通县石山乡小沟村的田地里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半山坡上,几台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村里最后一块耕地坡地改梯田任务即将完成。该项目负责人田保林告诉记者,他们要赶在村民们播种之前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小沟村海拔2700米,属于干旱山区。村里的耕地几乎都分布在半山坡上,且不说这些耕地一年能带来多少收成,就是在这上面种上粮食都费劲。村民杨进玉说:“这些斜坡坡地种起来很费劲,种、收都要靠人力。村里一些外出打工收入好的,慢慢都不愿意种了,荒掉的地也不少。”

3月1日,小沟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正式开工。田保林和自己的施工队在小沟村的建设任务是220.7亩,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以及田间道路等建设项目。不过,原本以为可以顺利开工建设的田保林却碰了一鼻子灰。

“关键时刻,几家农户不愿意干了。他们说地里已经撒了肥,过不了一阵就播种了,现在推地太可惜了。我就告诉他们,可以,施工队尊重大家的意见。我们先干别人家的。”田保林说,“可是没几天,这几户又跑来跟我说,看到别人家推平的地太好了,肥料不要了,赶紧把地推平。”

村民们态度的变化让田保林和施工队一下就来了干劲儿,地变平了粮食才能增产,活干好了村民们才能满意。

自从开工后,杨进玉每天都会到山上去看一看。看到自家的4亩多地慢慢从坡地变成平地,杨进玉打心里高兴。他说:“祖祖辈辈种地都是靠天吃饭,有点雨水这坡地也存不住,雨要是大点土都会被冲跑。现在地都平整了,能把雨水留住了,粮食的产量肯定能提高不少。”

从山顶远远望去,山底是安静的小沟村,山坡是层层叠叠的梯田,等到秋季到来,这里必将是一幅丰收美景图。


旱地改水浇地,既润农田又润心田

2018年8月,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流域北岸的干旱山区的湟水河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干渠全线试通水成功,水流分阶段穿过49座长91公里隧洞、26座长4.9公里渡槽和18.3公里长的明暗渠,流经西宁市大通县宝库乡、海东市乐都区共和乡等3县15个乡镇,滋润一方土地。

虽然只是试通水,但对乐都区共和乡和达拉乡几十个村子的村民来说就像是喜从天降,祖祖辈辈种植的山旱地终于能浇上水了。达拉乡春洒村村委会主任刁国宝告诉记者,村里2200多亩耕地中有1400多亩是山旱地,村里人都盼着早日浇上水。不过,如何把这宝贵的水资源用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要把这里的旱地改造成水浇地,那么通往每一块耕地的‘毛细血管’就非常重要。”乐都区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办公室主任吴义祥说,“结合现有灌溉水资源的情况,我们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好每一滴水的作用,不浪费一滴水。”

据了解,乐都区共和乡和达拉乡2个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总规模近4万亩,其中有2.24万亩可实高效节水灌溉。近一段时间,为了不耽误农民群众播种,施工队一直都在赶工期、抢时间,加快铺设高效节水设施的进度。

该片区项目总监代表赵以乾告诉记者:“由于农地内的灌溉管网要埋在冻土层之下,所以施工时间方面肯定对一部分耕地播种带来影响。不过,一些老百姓主动向我们表示,宁可今年让地歇一年,也要把灌溉设施建设好。”

李满年是乐都区达拉乡拉卡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牧草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自家种植着50多亩地,今年建设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设施,有40亩种不了啦。不过,他并不担心,“等通水了,我这水浇地每亩提升的产量说不定就能把这一年没种的损失补回来”。

吴义祥说:“山旱地变水浇地,旱涝保收,彻底解决了农民群众靠天吃饭的问题。水浸润了农田,也浸润了农民群众的心田。”


道路通,小机械要换大块头

说起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好处,拉生存有说不完的话,不过最让他高兴和满意的是田间道路变宽了。拉生存是乐都区达拉乡拉卡村生存洋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合作社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达到了1800多亩,但是由于通往地头的道路问题,合作社只能使用一些小型机械,以致生产效率一直提不上去。

和拉生存同样犯愁的还有杨进玉。虽然他家种植的只有4亩地,但是靠人力和小机械也很是费劲。不过,现在他们两个都不用犯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把田间道路也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保证田间路宽度达到3米,生产路宽度达到2.5米,旋耕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可以进出自如。

田保林告诉记者:“原来这些山坡坡地,想都能想到田间道路会是什么样子,甚至有些地连路都没有,农民得爬地坎过去。所以我们在平整土地时,从主干道到通往每一块地的路一并进行了疏通、扩宽。现在,小沟村建设的220.7亩高标准农田,农用机械穿梭其中没有任何问题。

不仅如此,为了能让大型农用机械施展身手,平整土地坚持小块变大块。赵以乾说:“在建设中,我们结合当地耕地的实际,争取将原先农户连在一起却有塄坎的小块地平整成大块地,每块地最小的宽度要保证8米,特殊地块也不能少于5米,一般长度在50米到300米不等。”

看着这些变化,拉生存和杨进玉都有了自己新的打算。拉生存说:“合作社正谋划着买两台大型机械,一台大型拖拉机,一台大型饲草收割机。有了这些大家伙,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节省人工成本。这笔账,谁都会算。”杨进玉说,以后家里种地,他就能请当地的农机服务队了。

农机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