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机化向海洋养殖进发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大力推动海洋滩涂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5月14日,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联合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南通市如东县共同举办“江苏滩涂养殖文蛤机械化采收技术演示会”,沿海市县农业部门和农机推广负责人参会。
本次活动也是贯彻落实我省十三五时期重点推进的“一项行动、两大工程”部署,推动农机化向全程机械化转、向全面机械化转、向高质量供给转、向高效能应用转,推动装备升级、技术升级、服务升级、设施升级的题中之意。
“海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生命线,要开发好、利用好、保护好海洋”,在当天召开的技术交流会议上,江苏省农机推广站站长陈新华表示,“本次活动虽小,却意义重大,标志着我们向全面机械化又迈出了一步。”
省工节本,呼唤“机器换人”。
在如东县洋口港的文蛤采收演示现场,文蛤采收机在操作人员的指挥下,向与会人员展示了文蛤的采收过程。采收机在滩涂地上缓慢前进的过程中,采收部位的铲齿铲挖出带有文蛤的泥沙,经过运输、清洗后,文蛤便出现在机器尾部的振动筛上,通过振动筛的分选,留下的较大的文蛤进入收集框中。
“我们这个采收机1台作业效率相当于8至10名熟练工人的作业产量,而采捕1亩文蛤消耗柴油仅5升,使用成本低、采捕效率高”,文蛤采收机发明者向大家介绍,“这个文蛤采收机配备橡胶履带式行走功能,对养殖区域文蛤不产生破坏性损伤,并且具有特制的传送带和振动滤网,具有取大留小功能,可使文蛤资源得到保护性生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年来,文蛤采收一直是靠人工作业,不仅作业效率低,而且随着一代采收人的老去,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采用机器取代人工作业,不仅大幅提高效率,而且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
提升改进,绷紧安全这根弦。
多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及村级组织在安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各类渔业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渔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渔区稳定的大局。
采用传统的人工文蛤采收作业方式,从路上到海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机器换人”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采收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是解决安全隐患的重要途径。
“安全问题始终是悬在海洋渔业从业者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江苏农机推广站副站长钟志堂表示,“今天观摩的这个文蛤采收机用机器作业取代了人工采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安全风险,但是还有提升改进的空间,下一步要考虑如何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基础上也能让机器安全‘回家’。”
对于机械装备安全性的判断,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仲霞铭表示,“在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上,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拿实际数据说话,不能只是停留在想象中,这样不利于农机化的发展”。
技术交流会上,部分市县农机推广负责人还介绍了本地区的海洋渔业发展情况,并表示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海洋渔业机械化技术发展,向专家取经,将养殖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深挖更多更好的新技术、新装备。陈新华站长在讲话中总结了本次会议的意义,并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要“找对路子”,因地制宜走出特色农机化道路。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思想观念都存在差异。要能摸清本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产业,继而深挖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走出本地区独一无二的农机化路子。比如,如东县的“天下第一鲜”文蛤、射阳县的菊花、滨海县的何首乌、响水县的蔬菜等等,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发展好这些特色和优势产业,不断发现、挖掘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在农机化新技术和新装备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全力推进农机化发展。
二是要“拧成绳子”,多方合力拓宽农机化发展道路。“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不能仅依靠农机推广部门,还需要整合多种力量,推进研、企、推“产研推”合作。同时,还要善于打破惯性思维,机械装备不能只是模仿人工作业方式,要能够转换思维,从机械化角度摸索出适合机械作业的新技术,不失时机地寻求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技术,只要这样,才能将农机化的道路越走越宽。
三是要“甩开膀子”,克难攻坚提升农机化发展速度。今天我们迈出了全面机械化的又一步,但这距离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目标仍然遥远,农机人任重道远。眼下,正处于“十三五”的末期,我们要“甩开膀子”,克难攻坚,加紧冲刺,提升农机化发展的速度,为“十三五”画上完美句号。同时,还要做好谋篇布局文章,精准发力抓重点,为“十四五”农机化发展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领域发挥引导作用开好头、起好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已明,农业现代化的航船正在乘风破浪前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借力新时代的发展成果,打通堵点,补上断点,以善作善成的毅力、老牛爬坡的耐性,把海洋渔业机械化工作做到位,把解决安全生产难题抓到底,以实干绘就农业现代化蓝图,以实绩汇聚奋进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