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田参谋”,好技术沉下地头
张中东(右一)在朔州市稻畦村田间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五月耕种季,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张中东开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段。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他奔走在黄土高原的田间地头,让科学知识更接地气,为农民生产提供科技护航。
有棘手问题就找“田参谋”
5月,突如其来的高温席卷晋北大地。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稻畦村,还没来得及脱掉长衫的张中东挽着袖子蹲在地头上,给农民上耕种知识培训课。大家在他身边围成一圈,个个听得聚精会神。
“这样的讲座我每年要搞三四十场。”张中东说,从2013年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他几乎走遍山西省的所有县区,累计为20多万人次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或服务。
玉米是山西省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进入农忙时节,张中东每天都会接到农民的咨询电话。在不少玉米种植户眼里,张中东就是他们的“田参谋”。
“我们这一带山上野鸡多,过去每年五六月份野鸡会跑到玉米地里吃幼苗,赶不走又捕不得。”忻州市五台县西雷村农民杨秀川说,“后来张老师帮我想了个办法,在田里摆了两个机场用的驱鸟器,效果立竿见影,野鸡再也没来过。”
张中东告诉半月谈记者,类似的实用小技巧他有不少,都是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到的。“农民反映的问题很杂,涉及生产各个方面,刚做科技特派员时我常常回答不上来,现在很少有问题能难倒我了。”
只有到了地头,才知道农民要什么
一次出差途中,张中东看到路旁一名农民佝偻着身子,用手在玉米地地膜上抠着小洞。覆盖地膜是许多干旱地区玉米种植的主要方式,但玉米出苗阶段需在膜上打孔放苗,这一直是农民最头疼的问题,从小在晋北农村长大的张中东对此深有体会。
如何把农民从放苗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张中东抱着这个问题开始了研究,经过4年的田间试验,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016年推出了“玉米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试验证明,在地膜两侧播种、施肥,不仅不影响玉米产量,而且可以让农民彻底告别放苗。”张中东说,经过4年推广,如今全国已有超过500万亩玉米田用上这一技术。
在张中东看来,好的农业技术一定要落在地头上。他举例说,过去打分蘖是玉米种植户的一道难题,是否需要打掉以前一直存在争议。他和同事进行了3年试验,最终得出结论:不打分蘖不但不影响玉米产量,甚至能增产。“现在你去地里问农民,很少有人会再打分蘖了。”
如今,张中东对科技下乡有了更深理解:“科技特派员制度不仅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也促进科研人员沉下地头、发现问题、找准研究方向。农民需要的才是好技术。”
让农民听得懂,让技术用得上
忻州市定襄县南西力村农民刘福明最近在为自己种的100多亩玉米担忧。“五六月份地里容易生小地老虎,会把玉米苗吃个精光。市面上有不少针对这种虫的药,但对钻进土里的虫很难起效,该怎么办呢?”他向前来培训的张中东提问。
“小地老虎幼虫时期在地面上活动,这个时候是最佳杀灭时机。但因为幼虫不咬玉米苗,肉眼也很难看到,所以往往发现不了。”张中东对刘福明说,“虽然人看不到幼虫,但鸟可以。你仔细观察玉米地,哪里有鸟儿聚集,说明哪里很可能有虫子。”
张中东告诉半月谈记者,“看鸟找虫”的办法是他和农民聊天时学到的,用类似“土法子”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则是他在推广农业技术过程中学到的本领。
“科技下乡,一要让农民听得懂,二要让技术用得上。”张中东举例说,“讲农药配比时,我会尽量避免用毫升这样的农民不易理解的话,而用‘几矿泉水瓶盖’这样的表述。”
“农民有丰富实践经验,很多时候我是把他们的经验提炼为科学道理,再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法,把科学道理‘回传’给他们,”张中东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科技沉下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