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欢歌,夏粮丰收成定局
近年来,新疆库车市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推广优质小麦高标准示范田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实现增产增效,今年34万亩小麦喜获丰收,亩均单产480公斤左右,比去年增产20到30公斤,亩均增效50多元。图为6月10日库车市牙哈镇恰其库木村村民在收割小麦。尼亚孜·热合曼摄(中经视觉)
经历秋冬种、春管、夏收,亿万农民迎来夏粮丰收。农业农村部6月15日宣布,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记者采访发现,通过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优化技术服务措施,着力调新品种结构,今年夏粮不仅产量实现丰收,而且效益也很好。
6月15日,农业农村部宣布,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我国粮食已连续多年丰收,在产量基数较高的情况下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夏粮还能保持稳产高产,“中国粮仓”可以说经受住了考验。这颗粒归仓的收获,是对亿万农民辛勤耕耘的回报,也是我国应对挑战开启新局的底气。
政策给力播种面积稳定
不可否认,今年夏粮生产曾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受疫情影响,春耕时节,部分农资企业尚未复工复产,肥料农药等农资到村到店难,粮食生产也受到影响。一些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普遍面临用工难、用工贵问题,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疫情给今年小麦生产带来巨大挑战,除草、施拔节肥、防治赤霉病等全都不能耽误。”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董召荣说,重重考验之下,丰收着实来之不易。
“今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来稳住粮食生产,政策力度和工作力度都是多年少有的。各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抢抓农时开展春管春播。”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说,3月2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要求从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防控措施,不搞“一刀切”,打通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民下田等“堵点”。农业农村部随即开展“奋战100天夺取夏粮丰收”行动。
作为小麦生产第一大省的河南,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从2002年总产量300多亿斤,增加到2019年的740多亿斤,小麦连年实现丰收增产。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介绍,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今年全省小麦面积稳定在8550万亩左右,各地扎实推进田管措施落实,突出抓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控,小麦长势是近3年最好的一年,经过连日来的大规模机收,夏粮已丰收到手。
沉甸甸的粮食,凝结的不仅是阳光、雨露和土壤的精华,也凝聚着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红利”。近年来,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问题凸显,农资价格、人工费用、土地租金都处于高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早明确了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中央财政及时预拨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各小麦主产省拨付小麦病虫害防控专项经费,真金白银地扶持夏粮生产。各地不断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利用好良田沃土。
科技助力田间管理更优
在我国农业科技战线上,活跃着两支队伍,一支是农业科技专家队伍,另一支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两路人马在夏粮生产中各施所长,专家们根据小麦生长各时期的特点制定技术方案,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则结合本地苗情,具体指导农民田间管理,开展技术服务,为夏粮丰收助力。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介绍,小麦技术体系及时掌握条锈病发生动态,从病害预测预报、防控策略制定等方面及时给农业部门和各地政府提供防治建议。体系在黄淮海主产麦区布局,以华北地区为重点,着重解决小麦生产水、肥、药等资源过度消耗的突出问题。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研发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
“从种到收遇到不少困难,没想到收成还挺好,主要是农技推广服务帮我战胜了小麦条锈病。”山东省高唐县杨屯镇小屯村村民云全财说,今年4月,他发现自家的小麦叶片上黄锈斑斑,忙拍照发到杜立芝工作室团队微信群里咨询。团队成员、县植保站站长白兴勇看到照片后,第一时间赶到麦田查看情况,判断是小麦条锈病,是国家重点监控的小麦病害之一。县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随即开展“地毯式”排查,分成12个小组,指导农民开展条锈病防治。
“今年小麦条锈病流行速度特别快,成灾威胁大,是全县有记录以来发病最早的一年,而且气象条件适宜传播。小屯村的条锈病地块如果防治不及时,形势将很严峻。”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杜立芝说,今年麦田病虫草害较往年偏重发生,但通过农技人员的及时指导,农户防治效果较好,对产量影响较小。今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76.3万亩,比上年增加0.8万亩,预计平均单产与去年基本持平。夏粮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两支队伍的合作助力下,夏粮从种到收,每一步都凝结了科技的力量。植保无人机、农业物联网、专家在线会诊等“云端”种地新模式,给传统农业装上了科技的翅膀。今年春耕,全国投入植保无人机超过3万台,同比增长25%以上,投入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拖拉机和配套装备超过2万台(套),同比增长15%。这些智能化的装备应用,为科技兴粮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活力品种结构调新
充足的粮食储备可以保障粮食市场供应,而市场机制能够解决品种结构矛盾。与普通小麦相比,今年优质小麦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实现了优质优价。现阶段,优质强筋小麦收购价能达1.46元/斤,而普通小麦收购价在1.21元/斤至1.22元/斤。今年,多个小麦主产省通过在适宜区内以大县、大片与大户建设带动,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化大农业轨道,提升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规模化水平。
由于此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宅”在家中的消费者变着花样做美食,弱筋、高筋等专用面粉受到热捧。“强筋小麦适合做面包,弱筋小麦适合做饼干。”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采购经理魏彦红介绍,疫情改变了居民的面食消费结构,消费者对小麦的需求更精细化,而且向着高品质化方向发展。为了应对市场出现的新需求,公司开始大量流转土地种植优质强筋小麦。
一方面粮农增收难,另一方面粮食加工企业找优质原粮难,确保优质专用粮食供给迫在眉睫。去年秋种时,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提出以“提质量、促专用、增效益”为抓手,聚焦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开发,重点解决好小麦生产“品种混种、混收混储、效益不高”等问题。在皖北小麦主产区砂姜黑土带,主要推广优质专用强筋小麦种植;黄河古道沙土地等主要推广优质专用中筋小麦种植;江淮之间小麦主产区主要推广优质专用弱筋小麦种植。
“今年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结构更合理,更能适应市场需求。”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王俊忠介绍,麦播以来,河南省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工作路径,突出抓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在全省积极推行专用小麦适区种植、单品种连片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350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5.8%。通过推广优质品种、推行集约化生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小麦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口感风味明显提升,受到用粮企业的认可。
目前,全国家庭农场近6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17.3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7万个,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各地鼓励引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投身农业生产,采取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规模效益也得以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