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水稻机插秧推广屡遇难题 安徽多部门合作见招拆招

2016-05-19

安徽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其水稻年产量在1400万吨左右,占全省粮食作物总产的40%,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小麦、玉米相比,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特别是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滞后,成为粮食生产机械化最薄弱环节。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速,2014年水稻种植机械化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底,水稻种植机械化面积1423.5万亩,比2010年增长2.15倍,种植机械化率达到42.77%,其中机插秧率达35.87%。目前,全省多部门正通力合作,力求克服机插难题,到“十三五”末基本实现全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综合效益低?给政策,给资金!

“农民开展机插秧的投入大,收益慢,这就导致推广难度大,也因此机插发展受政策影响明显。近几年政策好、资金到位,机插开始提速发展。”安徽省农机局科教处处长赵渊表示。

赵渊分析,效益较低影响农户开展机插秧的积极性。一是机具效益低,一台水稻收割机1年半到2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插秧机需要3到5年;二是育秧工厂一次性投入大,一般投入在60万元以上,这对于普通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三是在气候条件好的年份,机插秧产量优势不明显,综合效益低。

为此,安徽从育秧、插秧两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导向作用,推动机插发展。从2012年开始,利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对育秧工厂建设进行补助,4年全省共补助育秧工厂1182座,补助资金约2.67亿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长期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倾斜, 2015年起实行敞开补贴,一年内全省共补贴插秧机2442台,秧盘播种成套设备561台。同时,统筹整合中央、省财政相关资金向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集中,主要用于机械化育插秧等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和薄弱环节。政策、资金引导下,部分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开始获取规模效益。

基础设施差?修水利,抓治理!

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是机插秧的一大硬性制约。安徽省水稻生产的大部分区域均受此制约,尤其是江淮丘陵和沿江地区,田块小而分散、水利条件差、机耕路不配套。虽然近几年加大了对农田改造改建力度,但是部分水田仍然存在没有作业道、上下水设计不合理,甚至上下水同用一渠等问题,严重影响水田放水,插秧机无法进入田间作业,灌溉条件达不到机插秧要求。据初步统计,安徽省适宜机插秧的面积2600多万亩,不到水稻种植面积的80%。

“水稻机插秧对水利设施的要求很高,比如机插初期要薄水勤灌,但我们很多地方农田条件只能做到一次性大水保持。”赵渊表示,为改变这一状况,全省下大力气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土地治理等项目,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连片治理,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特别提出加强稻田整体规划和流域综合治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建成能够满足机械化生产需要的高标准农田。并将农田道路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加强农田机耕道路建设,以满足农机通行条件。

技术要求高?勤指导,立标准!

和人工插秧比,机插秧技术更为复杂,不仅育苗和插秧环节与以往耕作习惯区别大,苗期管理方式也不相同,推广机插秧对机艺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起机插秧的技术难题,凤台县水稻育插秧技术专家高尚勤表示:“刚开始推广的时候,问题可多了。2004年我们开始向外省学习,看大量技术书籍,结果实际操作中还是出现死秧、烂秧,一直试验了3年,直到2007年技术才逐渐成熟。2013年,为了消灭空白乡村,实现机插全覆盖,我们县制定了育插秧技术规程,统一了技术模式,目前技术已经不是问题。”2015年,他还应越南海阳市农业部门邀请,走出国门推广机插秧技术,第一年就获得亩增产100-300斤的成效。

在推广机插秧的过程中,安徽始终把农机农艺融合作为一项重要的推进措施来抓。为更好促进机艺融合,安徽建立了全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包括省农委、财政厅、水利厅、农机局、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部门。成立了全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专家指导组,以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组织科研、教学、推广等部门的专家,开展巡回指导、咨询服务和技术培训,制定并落实技术方案。同时在各水稻产区县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农机农艺专家组和水稻育插秧课题组,定期会商,协调解决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015年,安徽省出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南》,其中对工厂化育秧技术、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要点进行详细说明。

单打独斗难?专业化,规模化!

“工厂化育秧,商品化供秧,社会化服务。”赵渊用这三组词总结机插秧的发展趋势。他多年从事水稻机插秧推广的经验显示,机插秧要规模化发展才有出路。他举例说,比如跨区作业,由于涉及到育秧,难度就比小麦跨区大得多,所以水稻机插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都比较高。此外,他认为机插单机收益率低,必须要规模化才有效益。

正因为此,安徽在推广水稻机插秧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大力扶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引导和鼓励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开展跨区作业或集中连片的机械化育插秧作业服务,提高插秧机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截至2015年底,全省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服务组织达401个,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基本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主体、以社会化服务为手段的运作机制,有力促进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

同时,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也致力于促规模化生产。安徽省通过出台《加快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实施方案》、《统筹项目资金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等,集中资金促进30个示范县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据统计,2015年全省30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共完成机插秧884.25万亩,占全省机插秧总面积的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