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试点保护性耕作:赞助买农机专家教技术
在连平县保护性耕作试点区,一名工人正熟练地操作着施肥机在平整过的土地上缓缓驶过作业,绿肥从施肥机的箱子中均匀洒出,数分钟几个来回,就可以完成一亩地的施肥工作。“那个口子的大小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控制速度,就可以控制施肥的密度,使绿肥能够均匀洒在土地上,比人工施肥更精确。”连平保护性耕作试点负责人李燕瑜在一旁指挥着工人驾驶施肥机,向记者介绍说。
保护性耕作,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减少对土壤的翻松,减少有机质的流失。2014年起,广东世界银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以下简称“世行项目”)的创新试点之一——保护性耕作,在河源连平、惠州博罗、惠州惠阳和江门台山四地顺利开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又增加了湛江徐闻、湛江雷州和河源龙川三个试点。
八成农机费用 由世行赞助
在龙川试点,负责人胡鹤指着仓库里的机器说:“这里的机器一共有7台,有埋草机、同步施肥水稻旱穴播机、平地机等,还有9台没送到,包括收割机等。”所有的机器一共价值160多万元,其中世行赞助了140多万元,胡鹤所在的田园宝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筹了20多万元,“有些机器是全额赠送,有些需要我们自己掏20%,世行赞助80%”。胡鹤说,自从机器拉回来,全村的村民一个接一个地来观看,都羡慕不已。
“这台保护性耕作80马力的拖拉机是去年世行追赠的,原价是12万多元,我只需要出20%,也就是2万4千多块就可以拿到手了,80%的金额是世行赞助的。”博罗试点负责人杨寿生介绍,2014年成为第一批试点时,世行赠送了他价值60多万元的机器,包括免耕直播机、除草机、开沟机等。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保护性耕作国内首席专家区颖刚介绍,最初的4个点,包括拖拉机在内的机械全部是世行赞助的,新的试点世行不负责购买拖拉机,但是其他机器,包括直播机、插秧机、施肥机、洒水机、除草机等,世行都会全额赠送或者赞助大部分金额。
在雷州客路镇东坑村,试点负责人对记者说:“油菜浅耕直播联合播种机、同步施肥水稻旱穴播机,都是世行赞助的,我们只需要出一小部分钱就可以了。世行是赠予,不是贷款,是不需要还款的。”
蔬菜水稻轮作 实现双赢
博罗县世行项目办主任黄灵胜介绍,广东有很多菜场,天气热时种不了菜,可以种水稻,冬夏轮作,提高土壤使用效率。“中国跟国外不一样,我们人多地少,土地的季节性轮作只能用这种方式。这样做对水稻也有好处,病虫害少,少打农药,不用育秧、打田。双方都有效益。”黄灵胜指出,季节性轮作也是保护性耕作的内容,目前博罗正在全县推广蔬菜水稻季节轮作,“我认为这是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南方的菜场很多,这是一种双赢模式。”
未来农业发展的潮流是什么?机械化、集约化、职业化。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副教授、保护性耕作工程专家杨丹彤指出,中国的农业是精耕细作,等老一辈的人退出农业,将是专业的农业公司去运营,这是农业的发展潮流。
广东省农科院教授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室副主任肖广江也认为,土地零散推行机械化的难度很大,而且成本很高。“未来的发展潮流肯定是集约化经营,这种通过机械化耕作去实行保护性耕作的方式,在土地连片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成本。现在要推广无人机洒水,但是这些地那么小,无人机拐个弯都拐不了,怎么运用?”
杨丹彤介绍,保护性耕作的方式首先是美国提出的,1930年代,美国西部发生了罕见的黑风暴,土壤上方的有机质几乎全部被大风刮走。美国人吸取教训,率先开始采取保护性耕作的方式。
连平试点负责人李燕瑜认为,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保护土壤,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我们通过在冬季播油菜花的方式来增加肥力,反正土地在冬天闲着也是闲着,等油菜花长好了,把它压在里面,可以增加有机质,提高肥力。”
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陆丰市、惠阳区挂点专家小组长胡建广强调,推广保护性耕作有两条底线:一是灌溉、排水、运输等其他的配套机器和设施要做好;二是“怎么试验都好,不能损害农民利益”。
技术指导经常到地头“技术的事情你得问老刁,他比我清楚多了。”惠阳试点负责人吕惠康笑着说。
老刁就是刁石新,是惠阳区世行项目办驻点基层技术指导,自从成为技术指导以来,老刁几乎天天泡在田野里,天气情况、作物生长情况记满了厚厚一本子。“这片田,播种第二天温度下降到6℃到8℃,结果很多苗都冻坏了。这片,播种之后第五天连续下了13天雨,芽都发不出来。”温度、降雨、长势……关于作物生长的数据,老刁根本不用看笔记本,信手拈来。“有专业的技术指导比我们自己种要好多了,老刁干这行已经三十多年了。”吕惠康说。
台山试点技术指导朱兆时对当地情况也是了如指掌。“老朱已经退休了,还是返聘回来的,就是因为他懂技术。他很支持这种耕作方式,所以他就回来当指导了。不得不说,有导师跟没导师是有很大区别的,耕种更科学,不用完全看天吃饭。”台山试点负责人李胜业说。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台山市、龙川县挂点专家组组长唐湘如,在台山、博罗等水稻试验区指导村民耕作两年多,和当地村民早已成为老友,“我和唐教授就是朋友,他经常过来,现在我的农药、化肥、种子等等,什么都是听他的,他推荐什么我种什么,因为真的比自己种要好,收成好,我信他们。”博罗试点负责人杨寿生说。
保护性耕作减成本增收入“省功夫、省力。”龙川试点负责人胡鹤认为,保护性耕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机器一次性完成耕作。连平试点负责人李燕瑜也认同胡鹤的说法,“保护性耕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使用机器,节约了人力。”
博罗县农科所世行项目技术指导刘丽英介绍,传统的抛秧每天每人只能做3亩地,现在采用机播种的形式,每天至少可以播30亩。“收成差不多,但是成本节省了,一个人可以完成几千亩地的工作。”胡鹤称,保护性耕作与以前相比,可以节省一半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
台山试点技术指导朱兆时介绍,2015年,台山都斛基地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比传统耕作方式增加了收入,“产量增加,成本降低,收益每亩增加了十几块到300多块不等。”
台山试点负责人李胜业说,去年光是晚造就增收了十几万元。他给记者看了一个小本子,上面清楚写着采取的几种模式分别增收多少:“2015年晚造,传统常规耕作机插秧,每亩收入580元;采取少耕同步施肥机插秧,每亩收入1068.5元;采取免耕同步施肥机插秧,每亩收入967元。”所以李胜业今年继续扩大少耕同步施肥机插秧模式的耕作,光是早造就达到460亩;去年早造,采取该模式的才17亩,去年晚造扩大到350亩。“之前一直会担心收成不好,所以小规模地试一下,既然收成增加了,规模也应该扩大。”
杨寿生有几块地位于禾水村,该村村支书谢伟明十分关注杨寿生的实验。“我们村的村民都知道这件事,大家都在观望。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两三亩田,人工成本很高,如果有效益的话,村民会接受这种新型耕作方式,改变传统抛秧的做法。”禾水村的田都是连片的,谢伟明认为非常有推广价值。
名词解释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目前,保护性耕作主要有四种模式:少耕直播、少耕移栽、浅耕直播、浅耕移栽。
目前,世行项目的试点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如,连平试点的土壤是山上冲下来的,有机质被冲走,属于典型的土壤肥力差。
绿肥
绿肥是用绿色植物体制成的肥料,是一种养分完全的生物肥源。绿肥不仅是增辟肥源的有效方法,对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但要充分发挥绿肥的增产作用,必须做到合理施用。连平试点使用的绿肥是通过猪粪加植物通过有氧作用混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