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20年前种收麦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附30张珍藏麦收图!

1970-01-01

本文散文部分原文刊登在2015年6月7日《西安晚报》的“文化纵横”栏目,原标题为《与麦子有关的记忆》。诗歌部分来自李凤昌原创。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络。

文丨张新文&李凤昌

农村承包责仼制刚开始时,人们的干劲和热情特别高。天寒地冻的,一大早父亲便将我们姐弟三人叫醒,让我们同他一起下地砸土坷垃。头天,父亲用牛翻耕过土地,今天是耙地、撒麦种。

父亲是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庄稼把式,本来撒上麦种,横耙、竖耙、再斜耙几遍就可以了。但是父亲种地却认死理,相信那句老话“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他自己喊着号子驱赶着耕牛耙地,要求我们见到大的土坷垃就用爪钩砸碎。

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了要吃上香喷喷的白面馍,就得跟呵护孩子一样,先把麦子种好。当母亲把早饭送到地里时,我们三个已累得躺卧在地头。

父亲说,“馍冷凉了,放在嘴里多嚼会儿,暖暖再下肚,也让麦子的香味多在嘴里留会儿。”对于农人来说,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因此,他们习惯于困境中求生存。比如父亲对付凉馍就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现在想来,不无道理。

曾有一群下放到农村的知青见到遍野的麦子,忍不住说,农村怎么种这么多的韭菜!引来一片哗然,后来被当成一种笑话,传得很广。也难怪,麦子在幼苗期,跟韭菜长得很像。别说大城市长大的人,就连我们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有时也很难分清。

麦子产量高,可生长期也长,如今阳历十月就可以播种,到来年的五六月便开镰收割。试想,还有哪种粮食作物,能够像麦子一样这么长久地恋着土地。“一季麦子十年粮”“麦粒进了仓,心里就不慌”这些反映农人切身经验的谚语,恰恰说明了麦子对于人们是何等的重要。

农忙时,我们通常是上午上半天课,下午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有天下午,烈日炎炎,我们师生去帮一个生产队割麦子。那天,同班一个叫麦子的女生和我相邻割麦子,本来,大家割的宽度是一样的。可割着割着,她的越来越宽,而我的越来越窄。原来,她在悄悄帮我呢!

即使那样,我也没能赶上她的割麦速度。她割到地头,又回头来帮我。因为割麦子,我对她很是感激。只可惜因家庭变故,她早早离开了学校。当我进入高中时,麦子已为人母,见面时,我俩还谈起支农的往事,眉宇间掠过几许岁月的伤痕。

小学时收割的麦子穗子小,那时人们用“苍蝇脑”来形容麦穗的大小。责仼制后,新品种得到广泛推广,过去的红粒麦子逐渐改种为优质的白粒麦子。记得1991年,第一次登岳父家门,就是和他们一起下地收割麦子。

首次登门,岳父岳母肯定得准备几样酒菜。而岳父一向嗜酒如命,那天正是因为他贪杯的嗜好,导致大家迟迟不得离席,可心里都特别着急。麦子一旦成熟,南风一刮,一个时辰一个颜色。因为风一吹,即便不割,麦穗与麦穗相互摩擦,麦粒也会落下。那天,当我们终于到达麦地准备开镰割麦时,麦粒却哗哗落地了。

岳母忍不住落下了心痛的泪水。她一边埋怨岳父,一边说,“现在不能割了,都回家睡觉。”我们一脸疑惑,难道这麦子不要啦?岳母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她说,先睡觉,夜晚待露水上来再割吧,兴许损失会少点。那天下半夜,我们趁着月光,不但割完了麦子,还用平车将麦子拉到了场上。

现今,从种到收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然而,每年麦收时节,我总会想起父亲吃凉馍的神态、想到同学麦子、想到岳母因麦子落粒而啜泣不止的神情,有时也会想到母亲过年时蒸的一笼一笼的白面大馒头……与麦子有关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

又是麦收时节,又到开镰时,我忍不住轻轻地唤声:麦子,麦子。

▍那时候看着大人把麦秸一层层堆起来,觉得好厉害啊。

▍扬麦场景,那时候还可以用的是四轮拖拉机带着风扇。风老大了。

▍农村的土房子,目前还有一些地方能看到。

▍趁天还没有黑,趁天还没有下雨,大家分秒必争的把晒干的麦子装进口袋,那时候雨水说来就来.

▍农民的日子,从白天到黑夜不停干活劳作的日子,而且都是纯手工。

▍年龄越大的人扬场水平越高,尘土和柴屑飞走了,麦粒堆积的很干净。

▍小孩子无忧无虑的坐在口袋上,或者躺在麦草上,尽情的玩耍。

▍干农活也需要团队运作,所以很多时候是几家人相互合作,密切配合一起干活。

▍晒麦子,现在已经看不见这样的大场了,好怀念以前的大场,晚上好多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

▍晚上装起来,白天再倒出来晒,一遍又一遍的暴晒,一直到全部晒干,否则囤积起来会长芽发霉。

▍扬麦的确是一个难以掌握的技术活,一个真正的庄稼汉必须掌握它!

▍农民们把割回来成捆成捆的麦子解开平坦在场里,然后再让汽车或拖拉机转着圈一圈一圈的碾轧,直到麦粒脱离麦穗!

▍炎热的盛夏、忙碌的季节、丰收的喜悦、农民的追求。

▍在炎热的夏季,大树底下凉快至极,可是忙碌的人们没有机会享受这一丝阴凉。

▍只有年迈的老人借检韭菜的机会在大树底下做暂时休息。

▍麦粒和柴屑分离需要好多次扬场的过程。

▍盛夏抢收粮食时段,老人、孩子全民参与。

▍曾记得先辈们高超的割麦技术,又快又多,麦茬又短又平,这是现在时代收割机割的麦田,跟猪拱的一样。

▍勤劳的农民,淳朴的脾性,自给自足的人生态度。

▍认真点,每一粒麦子都是付出了汗水的,真正意义上的粒粒皆辛苦!

▍扬场是技术活,需要风、力道、节奏的配合。

▍周而复始、一圈接着一圈狂转的碾场人。最早用牛带着石磙,后来发展到用手扶拖拉机,再后来用上了农用三轮车,之后开始有脱粒机,现在开始用联合收割机了。

▍脱粒后绵软的麦草需要有技术的农民在上面一层一层的堆积成优美的形状,以便后来作为家畜饲料或烧火做饭用。

麦收

芒种热风催麦黄,广袤田野翻金浪。

农民劳做八个月,辛勤汗水变成粮。

从前麦收人人怕,五更起来到晚上。

面朝黄土背朝天,棵棵割下再捆上。

拉到场院上大垛,防备雨来淋坏粮。

摊散凉晒大半天,下午碾轧堆麦场。

趁风揚场好清选,老天无风愁断肠。

如今收获机械化,十几亩麦钟点光。

省时省力争农时,下茬玉米添积光。

以前亩产不过担,现在一千斤以上。

根本出路机械化,主席预言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