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智慧农业并非“遥不可及” 但前方荆棘密布

1970-01-01

据了解,我国智慧农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但其发展十分迅速。2013年,我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已达到4000亿元,2015年达到6000亿元。受限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模式,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中遇到阻力,以至于物联网、无线传感等技术不断革新,而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少之又少。“说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没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  

  智慧农业并非“遥不可及” 但前方荆棘密布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智慧农业(000816)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到,我国智慧农业起点比较晚,缺少对智慧农业发展理论和形态应有的研究分析,同时在实践层面又面临着思想观念和现实制度等多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民整体信息素养不高    智慧农业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科技推广人员。没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推广与应用,没有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智慧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受到的信息化知识培训较少,在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中过分依赖生产经验。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太低    生产规模化是农业技术和设备应用与推广的重要条件,也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基础。小规模生产在农产品价格和成本方面处于劣势,被压在商品价值链的低端,很难推动农业信息化与智慧农业地发展。    农业信息化与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发展的信息化与机械化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到201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50%,标志着我国农业从依赖人畜力为主向依赖机械化为主的历史转变。然而,由于地区间、民族间经济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面临自然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同时,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更是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还没有真正在推动农业发展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创新性的农业商业模式匮乏    最早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物联网技术,在示范试点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绝大部分还处于科研项目阶段,必须得到政府财政支持得以持续。以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大面积应用,急需市场机制介入,需要创新性地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商业模式,使得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得以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但是我们始终没有突破依赖自然资源和低廉劳动成本的发展格局,个体化农业生产依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智慧农业的提出和发展,给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综合集成应用,对于农业特色产业和模式的创新,对于农业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以及农业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及农业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也需要在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下相关利益方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