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李伟国在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上的讲话

1970-01-01

这次现场会,我司与种植业司共同在湖南省举办,意义重大,体现了农机化系统与种植业系统共同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决心。湖南省是我国水稻第一种植大省,近几年主推为机育秧、大力发展集中育秧,有力地推动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湖南省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上午的参观现场中,既有大棚集中育秧和水稻育供插一体化的内容,又有耕整、栽插、植保等水稻生产机械化各环节的演示。下午的交流发言中,既有农机化系统的典型经验,又有种植业系统的成功做法,还有水稻生产技术的最新成果交流。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借鉴,更加有助于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更加有助于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当前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形势

2014年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保持较好发展态势,水稻耕整、种植、收获机械化面积持续提高。据统计,全国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8%,比上年提高将近1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十二五”期末达到70%的发展目标,为夺取我国粮食“十一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耕地环节上看,2014年全国新增水稻机耕面积880万亩,总面积达到4.4亿亩,机耕水平达到95.5%。各个水稻主产区已全面实现了水稻耕整机械化。

从种植环节上看,2014年全国新增水稻机种面积1400万亩,总面积超过1.7亿亩,机种水平达到38.5%,比上年增长了2个百分点。其中,全国新增插秧机6.2万台,同比增长10.2%,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全国新增机插秧面积1200万亩,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等6省新增机插面积均超过100万亩。这说明机插秧作为主推技术,正引领我国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方向。

从收获环节上看,新增水稻机收面积710万亩,总面积达到3.6亿亩,机收水平达到80.2%。其中,全国新增水稻联合收割机8.6万台,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4省新增收割机数量均超过1万台。我国水稻主产区已基本实现了水稻收获机械化。

此外,2014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水稻烘干机械化,加大烘干设备的补贴力度。2014年共投入中央财政资金3.2亿元,补贴烘干设备8400多台套,同比增加20%。全国机械烘干装备总量达到3.1万台套,烘干能力接近2000万吨/批次,有力地提升了我国水稻生产的防灾抗灾能力。

总的来看,各个稻区呈现竞相发展的格局。北方稻区起步早,整体水平高,水稻机插水平达到79.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区经济基础好,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强,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93.5%,率先实现了水稻收获机械化。南方双季稻区起步虽然晚,但追赶步伐较大,近两年湖南等省机插秧面积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西南稻区的机插育秧等关键技术逐步熟化,适宜当地的机插秧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日益完善,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总结各地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做法和经验,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概括。一是坚持行政推动。一些地方将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明确工作责任,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湖南、辽宁省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推进会议,省长亲自动员部署,层层落实任务,为水稻生产机械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坚持示范带动。一些地方建立了多层次的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区、示范点,以点代面,梯度推进。广西在积极创建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基础上,投入地方财政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27个自治区级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湖南省在70个自然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开展机插秧示范,共设立709个机插秧示范点,示范带动面积不断扩大。三是坚持市场拉动。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农机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大力培育农机合作社,为周边农户提供育秧、机插、机收等作业服务。江苏省农机合作社完成的机插秧面积占全省机插秧总面积的60%以上,成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主力军。四是坚持部门联动。许多地方的农机部门和农艺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形成了工作合力。安徽省建立了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农委对新建180座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进行奖补,省农机局继续将秧盘播种成套设备作为重点补贴机型,形成了工厂化育秧助推机插秧发展的良好局面。五是坚持宣传促动。一些地方大力宣传水稻育插秧和收获机械化技术“增产、创收、省时、省力”优点,努力提高农民群众对机械化作业的认知程度,争取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营造了良好氛围。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存在的问题。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对照《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规划(2006-2015年)》提出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以下差距。一是各稻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虽然全国水稻机耕、机收水平已经提前完成目标,但机械化种植水平仅为38.5%,距离45%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南方双季稻区和西南稻区的机械化种植水平基本上未超过20%。当前,发展水稻机插秧的重点在南方稻区,最大的潜力也在南方稻区。二是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栽插环节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最薄弱的环节,但我国水稻品种较多,育秧标准难以统一,技术到位率不高。一些地方的农机、农艺部门的主推技术不一致,集中育秧与机械插秧不配套,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不够到位。受土地经营分散、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差等因素影响,许多地方水稻规模化种植程度偏低,机械化作业优势难以发挥,插秧机利用率不高、影响了农机手、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跨区作业的积极性。受种粮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手撒直播、粗放种稻的情况开始回潮,甚至出现抛荒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目标任务

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口粮品种,是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关键,必须毫不松懈地抓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要稳住水稻播种面积、稳步提高水稻单产,除了加强良种推广、水肥科学管理等措施以外,还应加强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实践证明,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可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有效地调动种粮积极性,对于确保水稻稳产高产、节本增效至关重要。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水稻种植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水稻生产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提高水稻耕作、栽插、收获机械化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水稻植保、烘干机械化能力,推动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各地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借鉴湖南省“为机育秧”的成功经验,延伸和拓展工作领域,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从水稻育秧和机插等薄弱环节入手,集成推广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全面提升水稻耕作、栽插、收获、植保、烘干机械化水平。经过5-6年的努力,力争2020年全国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78%以上,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保持95%以上、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5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5%,高效植保机械、烘干机数量不断增长,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水稻生产需要。

当前水稻种植环节仍然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水稻机械化插秧仍然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主推技术。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技术路线,主攻薄弱环节,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北方稻区重点以规模化生产的大棚温室集中育秧、乘座式机插秧、大型机械化烘干技术为主,集成示范秸秆还田耕整地、高效植保、大中型联合收获等机械化技术;部分适宜地区示范钵体苗机械化移栽技术。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重点以工厂化集中育供秧、乘坐式机插秧、低温循环烘干技术为主,集成示范秸秆还田耕整地、高效植保、联合收获等机械化技术;部分适宜地区示范钵体苗机械化移栽、机直播技术。南方双季稻区重点以早稻保温育秧和晚稻控温育秧、高性能机插秧技术为主,集成示范秸秆还田耕整地、高效植保、履带式联合收获、烘干等机械化技术;适宜地区示范钵体苗机械化移栽技术、机直播技术。西南稻区重点开展集中育秧、高性能机插秧、中小型机械化收获技术为主,集成示范中小型耕整地、轻简型植保、小型烘干等轻简型机械化技术;丘陵山区示范微耕机、手扶式机插秧、有序浅栽、分段收获等机械化技术。

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四项措施,着力解决“四大难题”:一是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的物质装备问题。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急需的农机具予以优先扶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推动农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着力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和性价比。二是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主体问题。依靠家家户户买农机来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既不现实也不经济,要走“大户带动小户”的发展路子。各地要积极培育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代耕代插代收、承包经营、租赁服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水稻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是抓好试点示范,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模式问题。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试验示范,探索总结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工艺路线、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通过树立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争取财政部门支持,积极推动水稻集中育秧补贴、机插秧作业补贴,推动薄弱环节的突破。四是加强农机化基础建设,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条件问题。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建设等建设项目的作用,加强耕地的整理、机耕道路、农机具库棚和维修网点建设,切实解决农机“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为农机作业规模化、社会化服务创造条件。

三、集中力量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

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部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全国粮食和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这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张桃林副部长提出要“集中力量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并做了总体部署。在此,我提三点要求。

(一)进一步明确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目标任务

在品种上,定位在9大主要农作物,即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主要经济作物。

在环节上,聚焦在五个主要环节,即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

在目标上,在主要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内,推出一批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区,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有显著提升,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大宗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有明显突破。到2020年,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植保机械化水平、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5%和20%以上。

(二)进一步把握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作物、经营规模、经济条件、机械化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和装备,推动农机化技术集成和标准化,形成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二要坚持统筹规划、梯度推进。优先推进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经济作物主要环节生产机械化。优先选择基础好的区域建设示范点,典型引路,由点及面,连片、整村、整乡、整县逐步推进。

三要坚持机艺融合、协同互动。农机、农艺等部门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指导和人员培训,建立农机与农艺相协调的合作机制。以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为载体,以绿色增产的农艺技术为内容,在优化技术装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艺路线,推动农机农艺相融合。

四要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以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引导,广泛吸引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教育等部门参与,汇聚各方力量,增加资金投入,形成合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良好格局。

(三)进一步强化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保障措施

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上下联动,部省市县各级农机部门齐抓共管;也需要左右协调,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鼎立支持,合力推动。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当前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主动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农业系统各相关单位,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搞好统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各级农机部门与农艺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对基层农业、农机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培训。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把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列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考核目标。

二要强化政策扶持。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助、农业技术示范等项目资金,向推进行动的实施区域倾斜。各地要争取发改、财政、金融等有关部门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增加信贷扶持,落实农机化发展的有关税费减免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农机化管理水平,确保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顺利实施。

三要强化技术支撑。我部将成立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按作物品种设立工作组,由农机化行业和农业产业体系的有关专家组成,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指导、培训交流、验收考核等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农技、农机推广机构和科研院校的作用,分区域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及评价标准。

四要强化绩效管理。我部将建立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重点实施区域要落实责任,相互交流,共同促进。要整合农机化系统力量,分层次、多形式创建一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对符合创建工作要求的单位和地区,由农业部予以认定并公布。

五要强化宣传引导。建立网络交流平台,集中发布各地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工作进展和项目成果,供各地学习借鉴,并监督实施。各地要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以及手机等新媒体,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为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目前,我部起草了“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正在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将很快以农业部的文件予以印发。各地要按照文件和本次会议的要求,及早制定实施方案,并尽快启动实施。希望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与种植业系统的合作,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找准工作新动力,创设工作新平台,树立工作新标杆,共同打造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升级版,为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贡献力量!(2015年4月16日 湖南•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