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农机化展望未来:创新科技克服供求矛盾

1970-01-01

以“展望”为题命名会议,给人想象的空间。展望者——展开来向远处观望也。在一个充满变化因素、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展望是不是真的望得明白、说得清楚?8月13日,中国农机协会农机化分会在天津召开中国农机化展望大会。为了使展望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会议设定了主题——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  

这次开的实际上是个精英聚集的“神仙会”。当前农机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官员几乎悉数到场,近200人。大家的发言侧重不同,各抒己见,但都在试图回答这样一个核心的问题: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正面临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供不应求仍然是主要矛盾    

专家学者们的发言,几乎都提到了“供给侧”不足的状况。纵观这些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方面,农业机械化供给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水平快速提升,201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另一方面,“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更是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拓展、升级”的窗口期。有专家特别提到了今年7月30日在吉林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调整座谈会上,韩长赋部长指出的在农业发展的九个方面,需要农机装备支撑,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供给侧的薄弱。2015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530万亩,玉米减少3000万亩,大豆、饲草作物增加。农业结构的变化,又使得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得更为复杂。而就农业产业自身而言,问题和矛盾依然很多。“就农产品贸易逆差来说,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原因在于成本过高,要素禀赋不利。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每亩人工成本是美国的6到18倍,土地成本是美国的1到3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告诉记者,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今年开始,农业发展面临很严峻的问题,存在国际竞争力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供需匹配能力下降、增收支撑能力下降等四方面问题。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天佐,他说:“从农业生产看,以小规模经营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三个问题制约农业发展。”由此可见,中国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的改革,就不单单是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的问题,它所担负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和改善环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使命甚至超过了自身的功能。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更加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展望”这一课题中应有之义。

狼来了,羊还能悠闲地吃草吗?

会议的发言中,不少人更加关注“国二”升“国三”给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他们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狼来了”的问题。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机动车环境管理处处长韦洪莲给农机行业从业者敲响了警钟,“农机国三排放标准从今年12月1日开始实施,但是目前的标准可能远远不够,以后可能要按机动车要求实施。标准的升级转型需要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根据发达国家农机排放标准升级的应对策略与经验,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刘镜辉指出,“每个阶段的产品都要有稳定期,政策应做到早颁布、不改变、分阶段。”。他很自信地称,约翰迪尔将一如既往地用“洪荒之力”生产出好用的农机。而在事实上,农机工业制造业研发实力严重不足。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把农机装备作为十大重点支持的领域之一;今年农业部和工信部已经把《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0》做了多次调研论证。“未来农机行业应从淘汰落后产能、技术升级,提高大田作物机械的质量,研发经济作业的机型和用环保可持续理念提高产品质量等四个方面着手适应新形势。”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经司原副司长方言研究员表示,如果国内企业没有准备好,没有技术储备就不可能顺利实现转型升级。有学者认为,在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水平低的问题,也是发展的一个内在压力。“先有工业化后有农机化,农机化是工业化伴随结果。农机化是工业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农机化支撑。”中国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傅泽田教授如是说。如今,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都在上升,这加剧了农机化作业成本。所以农机化的前提是要规模化经营,要解决好农机服务组织的问题。如果农机化水平不能得到提升,工业化必然受损,进而农业产业自身发展必将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