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路“互联网+农业”发展 他这样说
近日,“第一届生态信任农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校教授、国家农村信息化专家李道亮,在论坛上做了“‘互联网+’与农业转型升级”的主题演讲。
李教授主要讲了三个问题,分别是目前我国农业转型的压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关系,以及他对于农业转型的思考。
我国农业转型的压力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的转型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据统计,合作社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组织中占的比例还不到31%,同时现有合作社规模也比较小。这样的情况是搞不了现代农业的。另外,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举一个例子,国外一个劳动力的产出能顶我们20个劳动力的产出。
第二、老龄化问题凸显。今天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是老人。有一个大致的统计,中国一线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大约在50到60岁,越发达的地方越老,越落后的地方越年轻,但也不是太年轻,都在45岁以上,45岁以下的几乎没有。再一个就是劳动力成本,原来劳动密集型是我们的优势,现在是劣势。
第三、资源利用率低。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但是水、肥、药的利用率大约只有一半。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技术不达标。
第四、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触到红线。雾霾肆虐、河流被污染、80%的土地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第五、信息严重不对称。“蒜你狠”“姜你军”的这种情况还时有发生。
第六、安全指标不完善。虽然发展趋势向好,但是仍然不容乐观。这就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压力,这种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农业必须转型。
农业路在何方?
“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的农业现代化。所以中国必然要走通过技术进步走高效、集约、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道路”。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为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道亮认为,从技术层面看,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建立精准的生产体系。首先,“机器取替人”,“电脑取替人脑”。利用物联网技术,使机器智能化,通过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智能操控生产过程。同时,利用大数据,使农业走向精准化,如精准施肥、精准用药等。如果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准的,就可以做到生态无污染,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建立高效的产供销体系,来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比如订单农业。
第三,建立发达的产业支撑体系,包括信息产业、装备产业和服务产业,这三大产业的提升对现代农业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最后,构建高效的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体系。
“互联网+”与现代农业
李道亮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工具,这个“+”就是要对生态要素进行重新配置,使业态进入一个新的状态,比如说生态信任农业就是一个新的业态。
互联网+农业就是农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水、土、气、肥、水、药、装备、劳动力、市场、信息重新配置,让它进入一个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跃升到新的业态。好比滴滴打车一样,传统的出租车市场加上互联网就成为了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