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第四届中德农业论坛与会代表聚焦农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     

2017-06-05

在5月16日由中国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FECC)、德国农业协会(DLG)以及中德农业中心(DCZ)主办的第四届“中德农业论坛”上,中德两国政府机构、企业及专家学者代表,以“农村结构调整”为主题展开对话,探讨中德两国农村结构及生产模式,深入交流中德合作社(农场)发展成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方向。

赵长保(中国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规范农地使用”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农用地64545.68万公顷,其中耕地13499.87万公顷。耕地利用与耕地资源保护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将持续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加强耕地利用和保护。近两年,我国全面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并力争在2020年建设8—10亿亩高质量农田。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规范农地使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要求。紧紧围绕处理农民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科学界定“三权”内涵、权力边界及相互关系,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三权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土地制度;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规范运行;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结构调整要不断引向深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制机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健全完善农业生态建设保护奖补制度。

 

杨凯波(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经营体制处)

打造‘家庭农场+’的新型发展模式”

近几年,我国家庭农场数量持续增长,经营产业也更加多元化,目前形成了大致3种主要发展模式:“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如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如浙江省海盐县)、“农场主协会+家庭农场”模式(如安徽省郎溪县、江苏省泰州市)。

以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为例,截至目前,松江区全区共有家庭农场1267户,经营面积15.02万亩,占全区粮田面积的88.8%。每户家庭农场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以上。这得益于建立严格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准入、考核和退出机制。

在土地流转方面,松江区农户将承包地委托村委会统一流转,年流转费每亩地500斤稻谷时价。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内农户,就业年龄段内,有种粮技术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可以进行申请,村委会对申请农户资格统一审核,符合条件的农户入围,经村评选小组评定,择优录用。之后按粮食单产、秸秆还田、水稻生产管理等内容设定分值,由乡镇对家庭农场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予以奖励,考核不通过的将取消经营资格。

同时,松江区建立了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种子、农资服务方面,全区已有1个区级原种繁育场和3个粮食作物种子繁育基地,建立了14家农资超市,提供防治农药统一到户服务,并形成“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家庭农场机手”的农机作业组织方式,实行“自己种田、自己开机”。另外,还开展了农技服务,通过农业科研、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向家庭农场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对全区50户家庭农场示范户进行理论授课,并配合现场示范。

于永志(辽宁沈阳市于会怀农机合作社执行董事)

推广新的‘共享农机’农业服务模式”

“共享农机”作为新农业服务模式,是在农机合作社购置大型农机具满足社内作业需求后,为社外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的背景下诞生的,简单来说就是大型农机具共享使用,既解决了无力购置农机具农户的机械作业的问题,又实现了农机具的最大使用价值,还为合作社带来了经济效益。

于会怀农机合作社作为“共享农机”模式的先行者之一,2012年投资建成水稻机械化育苗项目基地,租用农用飞机防治水稻病虫害。实现全社土地机械化耕种的“五统一”,即统一机械育苗;统一机械整、旋、耙地;统一机械插秧;统一是施肥、飞防;统一机械收割。2013年,投资建成加工自产水稻的稻米加工厂——沈阳市近海会怀米业有限公司,实现“六统一”,即增加“统一加工销售”。

2017年,在国家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下,合作社进一步增加流转土地面积,连片建成数个高产水稻项目田“千亩方”,实现大面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

张琴(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培养优秀现代青年农场主”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农业的发展瓶颈关键在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2012年,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荃银)发起培养现代农场主计划,目的在于培养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同年,荃银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团省委签署战略协议,每年培养30名现代青年农场主。

荃银在安徽农业大学设立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实验班,采取合作共担、创新教学的管理模式,即双导师、三辅导员的管理制度。大学生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本专业课程,经全校遴选进入实验班,学习课程有农学、机械、营销、会计、财务、英语等。每一期实验班都配有三方辅导员,学校辅导员进行专业课辅导,企业辅导员进行实践指导,团省委辅导员进行政治辅导。

荃银联合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的模式在全国属首创,2014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并获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荃银将在培训内容方面进行改进,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方案,完善培训系统,建立培育农场主示范基地,实现基地标准化实验教学。

2015年,荃银开始承担社会上农场主的培训。目前,荃银还承担海外交流培训,包括非洲、亚洲以及东盟十国的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国家的“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未来荃银将帮助非洲国家培养更多农业技术人才。

Bernd Koch(德国农业协会(DLG)国际业务总监)

决策者需了解农村结构内在机制”

100多年前,德国是一个农业国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2015年德国的谷物产量在欧盟中位居第二,占欧盟总产量的16%;牛奶产量位居欧盟第一,占欧盟总产量的20%,农业对德国的经济重要性不容小觑。

如今,虽然德国农业的经济影响力相对下降,但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的地位相应上升。德国农业综合企业约75万家,约450万名员工,出口额达70%,创造了4120亿欧元的产值。德国农业综合企业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企业不断进行海外投资。

目前,德国农业用地110万公顷,其中农场总占地6.2%。就农场发展规模而言,德国农场的平均规模为55.8公顷,但地区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农场聚集在德国东部。当前,德国农场数量每年下降2.2%,有人预测,在未来20年里,农场数量将会减少一半,但农场规模会持续增加。

近年,有机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德国消费者希望买到物美价廉食品的同时,还要求保护动物、不破坏环境。受消费者需求的驱动,可再生能源和有机农场在德国乃至欧洲农业市场中不断发展。

其中,生物能源为德国创造了众多投资机会,生物能源行业创造了12.9万个就业岗位。农民是德国沼气行业最大的投资群体,油菜籽是生物燃料最重要的原料,生物能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美好蓝图,不过这主要还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支持。

德国农业结构的变化,还得益于智能化的发展。建设性地利用智能化,能让农业爆发出革命性的发展潜力,使食品价值链中的结构和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智能化要被持续利用到德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去,以此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当前,德国农业发展也存在些许问题亟待解决。农业用地中的氮含量不断下降,但是平均来看仍然居高;在许多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下降;地下水和食品中的杀虫剂残余大量减少,但是仍需再接再厉。总体而言,德国的农业结构在不断变化,但还需要决策者了解内在机制,不断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Jens Oeding博士(OAV德国农业联盟中国发言人)

发展绿色、高效的可持续农业”

农业的发展核心是可持续和智能化,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是重中之重。现在中国的农机装备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但想要农业机械化水平再得到一个质的提升,不仅要使农业机械装备变得更加高效,还要把不同的机械整合在一起,使它们融入到同一个智能的农业系统当中。智能化农机是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诉求。

在持续多年的合作交流中,越来越多的中德农业合作项目也证明了,中国农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德国与中国有着同样的愿景,也面临同样的挑战,双方需紧密合作,共同应对。中德应密切合作,在农业政策、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加强对话交流。

国家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农业相关规章制度,推动创新农场系统一体化。成功的农场运营,需要不断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比如,德国就对农业机械进行了统一的管理规划使用机械,限定一个地区的机械使用量,保证机械在作业道上运作,从而减少其对土壤的影响。另外,减少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在机械上装设测量土壤氮含量的系统,控制化肥使用,从而减少资源浪费,保护自然环境。

开放的农场管理平台也是德国近年来着力推行的智能化措施之一。此平台可以把所有的资源整合进来,通过系统应用把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收集起来,并进行分析,以帮助农业各项环节最优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通过技术优化,此平台可以使机械在统一作业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希望中国能与德方密切合作,加入到此农场管理平台的试用和推广中,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中德农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合作,包括农机制造商、种子公司、大学大专院校、培训学校等都存在大量的联合培训机会。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将教育业和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使两个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助力。

Marc Friedrich(德国农业协会(DLG)培训部主任)

农业教育培训需多元化”

以前,农业教育培训往往都着力于农民技能培训,在微观层面提升农民作业技能。如机具使用培训、播种技术培训等。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今农业教育培训不仅局限在技能培训方面,更是延展到了管理、经济等各领域的培训。

在德国,农场主需要了解畜牧业、种植业、科技创新等不同领域的知识。随着农场发展壮大,农场主必须要增强管理能力,与农业产业之外的人员进行交流。不同的目标群体配备不同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农业教育培训需多元化。比如,为农场工作者提供培训,关注焦点应在机器的竞争力、畜牧业等领域;为农场主提供培训,主要是农场商业战略、商业决策等;对于每天进行农场管理的人来讲,需要考虑买什么样的杀虫剂等;对农场工人来说,为他们提供比较务实的培训,比如拖拉机行驶培训等。

2006年,德国农业协会(以下简称DLG)建立专门的培训学院,为农民和社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同时,DLG根据教育组织提供情况,找出最适用于农业人员工作的课程,并邀请一些农民分享实际经验。DLG每年组织150多次研讨会和培训等活动。其中,青年培训项目和中德培训项目最具代表性。

青年培训项目是由许多的农业和农业综合企业支持的偏向管理方面的培训项目,包含9个月的课程、14周的研讨会和24周的学徒期,学员接受税收、法律、金融、物流等方面培训。从1998年开始,DLG为大学毕业生、职校毕业生提供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在研讨会中,学员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培训期间,会派学员去相应公司实习,并获得证书。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培训354人。

中德培训项目是由中国农业部和德国联邦食品农业部联合组织的,由CICOS和DLG共同举办。该项目培训为时9周,培训对象是青年农业人士,在德国接受10周的理论学习,并去农业综合企业实习以及DLG总部参观。今年,将有20名农业人员参加中德培训项目。中德培训项目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为中德双方在农业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夯实基础。

第四届中德农业论坛现场

百余名中德农业代表出席论坛

中德农业合作展台前大家驻足交流

陈斯/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