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适宜,全面走好“特色”路
我国幅员广阔,地形地势复杂,因此农业耕作也因纬度、日照、积温、农业机械化程度、农耕农艺措施及技术水平不同等不同而各具特色。各地区在农业布局的时候应当因地制宜,在制定农业区划、规划时针对地域特点作出不同的方案。
云南省玉溪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力,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玉溪市有关领导表示,要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今年上半年,玉溪市扎实推进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47个,完成云南名牌农产品27个,其中25个产品入列云南著名商标,6个产品入列云南名牌产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生产销售基地建设,加快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全覆盖,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构建“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监管、服务”体系,提升玉溪高原特色农业信息化水平。
湖南省黔江区:开展石漠化特色治理
经调查,黔江区石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石漠化土地面积32664.1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38816.4公顷。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10178.6公顷,中度石漠化面积19621.9公顷,重度石漠化面积1419.1公顷,极重度石漠化面积1444.5公顷。
如濯水镇双龙村就有将近2000亩的石漠化地,这些地石里头多、泥土少,无法适宜耕种。为了改变这一面貌,全区集思广益,开出良方——栽种桑树。通过几年的努力发展,全村在2018年桑园面积达到2600亩,其中1100亩石漠化地得到高效利用,蚕桑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荒山不仅披上绿装,更为老百姓带来收益。
除了在石漠化地里栽桑外,还对其他的栽植方式进行有益探索。近年来,全区大造人工林,大面积栽植桂花树、银杏树、脆红李、枇杷等经果林,使全区石漠化地在发挥绿色效益的同时,还产生了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
重庆市荣昌区:特色传统产业集群化
养猪、制陶、夏布是荣昌区的三大传统产业,如何促使“一头猪”、“一片陶”、“一块布”这些“老产业”实现经济新增长成为了新的发展课题。
荣昌区注重从文化传统和产业基础出发,将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作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他们立足于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以做强工业为重点,以民营经济为载体,以一二三产联动为目标,积极发展块状经济,把这些传统产业做成集群化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重庆市大足区:治草新特色——“以草治草”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报告,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人除草剂中毒,其中10万人死亡。我国每年除草剂中毒事故达近百万人次,死亡约2万多人。除草剂的不当使用既有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破坏,还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科学的除草技术则更加被人们所推崇。
“以草治草”是在大足区柑橘园实施的的株行间种植草本植物的一种果树栽培方法。在果园种植蒲公英,蒲公英的根系又浅又少,与果树根系互不影响。此外,蒲公英贴地生长,将阳光完全阻挡,杂草无法生存,而蒲公英自然老化还能就地给肥,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