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河南农业加速升级
远山含翠,近野金黄。麦收时节,中原沃野一派丰收景象。伴随着轰鸣声,一台台收割机如“检阅官”一样实地验收着每亩土地的收成。
粮食收成好,科技有功劳。那沉甸甸的麦穗凸显出的正是科技支撑的强大力量。科技的强大助力,正在帮助河南农业长出智慧大脑、科技翅膀。河南正探索通过以良种推广、科技“管家”、智能收储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全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带动农业生产实现量的提升、质的飞跃。
良种推广,释放粮食增产新能量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一粒种子的改变就可以影响一个世界。而良种推广,正在助力河南农业实现粮食增产质的飞跃。
在邓州市罗庄镇的地头,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村民冯文斌看着金黄色麦粒哗哗地灌装进车里,喜不自胜地说:“去年俺家6亩地收了6000多斤,今年看这收成,不会比去年差。”
冯文斌选用的小麦种子是河南的明星麦种“郑麦366”。据了解,“郑麦366”连续多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之一,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是近年来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郑麦366”在全省各地万亩示范方的测产结果都在1100斤以上;千亩高产示范方的产量在1200斤以上,百亩超高产攻关田的产量在1300斤左右。
此外,“郑麦369”强大的抗倒伏能力也深受农民喜欢。“在2018年出现大面积倒春寒等恶劣气候的情况下,‘郑麦369’产量几乎不受影响,亩产稳定保持在1000斤左右。”河南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研究室主任吴政卿谈起“郑麦369”时说道:“该品种在抗倒春寒、抗倒伏、抗穗发芽方面表现突出,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后,当年种植面积就已达到100万亩,预计2019年、2020年秋播种植面积可分别达到500万亩和1000万亩,有望成为黄淮麦区主导品种。”
笔者了解到,近年来,河南小麦新品种层出不穷,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7698、郑麦369等系列优质小麦品种,不断刷新河南优质小麦高产纪录,现在年推广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左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郑麦9023,曾连续6年居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第一位;郑麦366连续多年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生产第一大品种。
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
占全国小麦产量1/4的河南,“中国粮仓”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100%,小麦良种覆盖率98%以上,有效支撑了河南粮食的持续稳产增产。
科技“管家”,助农民种地更省心
“叮咚!”在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的焕永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理事长杜焕永打开手机查看“农管家”平台,“又有新订单了!”杜焕永一边说一边安排订单作业。
去年8月,滑县把传统的农技服务与移动网络结合起来,在河南省率先推出了“滑县农管家”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笔者看到,平台上有一系列“菜单”,播种、旋耕、浇水、打药、机收等一项项服务明码标价。农民手机“下单”,“农管家”照单“上菜”。农民选好项目后下单,平台就会将订单派送到县里指定的服务点,由服务点安排作业。
在万古镇,不少农民提到“农管家”就不住地点赞,一位村民边说边打开手机上的“农管家”界面演示起来,“有了这‘农管家’,家里有劳力没劳力的都不再发愁,解决了种地的很多问题。”
而杜焕永的“农管家”服务自然离不开他背后的“铁骑兵”。在他占地1500平方米的农机库里,拖拉机停放区、小麦收割机区、玉米收割机区,100多台“大家伙”整齐有序地“列队”停放着。
“这是海轮王精量播种机,那台是自走式喷雾机。而这台车叫北斗卫星平地机,光听这名字就知道这不简单。这台驾驶室内装有卫星远程控制的电脑,可以精准指挥机车平整土地。”杜焕永指着这些“大家伙”一一介绍。
“种植与农机原本就是互相依赖的,种植离开农机效率大降,农机离开种植就啥都不是。”杜焕永说道,“春耕时期,借助这些农机,合作社流转的2000亩地我们不到一个星期就耕种完了,要是离了这些‘大家伙’,20多天也干不完。”
“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喷药不下地、栽秧不弯腰”已成为河南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同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像杜焕永一样的农田“管家”越来越多。河南“互联网+农机”作业越来越多,农田管理服务的新模式也不断涌现。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智能收储,成为农民的好靠山
以前麦收有五忙——“割、拉、碾、晒、藏”。现如今,稻田里收割机的声音响彻云霄,村民们脸上绽放出丰收的喜悦。连片金黄色的麦田里,收割机来回地穿梭。不一会儿,成片的麦穗变成数不清的颗粒,被装入编织袋中,撑鼓了农民们的“腰包”。
农田里,邓州市岭上村村民王宇正驾驶着满载小麦的手扶拖拉机,一车一车地运送小麦。他的这块麦田有5亩左右,20多分钟的时间就割完了。看着哗哗淌出机舱流入运输车斗的金黄色麦粒,王宇开心地笑了。
中原大地麦收忙,只听轰鸣不见人。伴随着收割机的层层推进,中原大地从南到北的“机收会战”依次展开。与往年相比,今年有更多的麦收“铁骑”在中原麦田上飞奔。
据了解,去年麦收从5月28日开镰,到6月8日基本结束,河南省8600多万亩小麦仅用12天就全部收获完毕,创造了麦收历史最快纪录。特别是去年6月1日至4日的麦收高峰期,4天就收割了河南省近一半面积的小麦,2日至4日连续3天日收割面积超千万亩。
今年“三夏”,全省上下积极“备战”麦收。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指出,“三夏”期间,河南省各类农机具投入量保持在410万台(套)以上,其中联合收割机18万台,播种机100余万台。
不管是平原地区,还是丘陵山区,河南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轮式收割机、履带式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等越来越多的农机加入粮食生产环节。一场由新型经营主体“主演”的“粮食生产大片”正在悄然开启农耕方式转变新篇章。
传统晒粮看老天。在农民心中,“看天晒粮”成为收粮中至关重要的最后一环。
“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高效又高质。”杜焕永指着农机库的一台玉米烘干机说,“传统晒粮需要晴天,一旦遇上阴雨天就是糟心事儿。前两年合作社新购入了玉米烘干机,玉米收储后立马烘干,就可以在价格合适的时候抓紧时间销售。”
近年来,河南紧紧围绕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需求,以“实用、管用、好用”为原则,通过建立“省级平台+智能粮库”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基层粮库的可视化、智能化、动态化、便捷化、远程化和精准化管理,使全省粮食仓储管理和安全储粮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