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资讯中心

凝聚新时代“三农”工作强大合力 ——访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

2020-05-26

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全国政协组建了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这是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和“三农”工作的有力加强。两年多来,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新使命,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着眼服务“三农”工作大局,奋力实现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履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如何发挥政协联系广泛的优势,为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凝聚强大合力这一话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

  强化政治引领,狠抓能力提升

  作为全国政协“最年轻”的专委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要为推进“三农”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拥有不同工作经历和知识背景,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在各自领域都是行家里手,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参政议政“高参”和“能手”。

  “新的职责、新的使命,委员必须要有‘新手’和‘学生’的心态,把学习、调研放在首位。”罗志军认为,只有把握好政协工作特点、“三农”工作规律,了解农村基层实情,才能增强履职本领,提出更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人民政协是政治组织,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坚持思想政治引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努力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通过建立分党组领学、专题会议研学、委员平时自学相结合的理论学习机制,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委员在研读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扶贫工作等重要论述上下功夫,原原本本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

  “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离不开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引领作用。”罗志军说,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实行分党组成员和主任分工负责制,分党组成员和副主任分成3个组,分别牵头开展农业、农村、农民的协商议政工作,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委员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作用,是人民政协发扬民主的重要途径。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认真落实中共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制度、谈心谈话制度,组织党外委员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赴青海省专题视察等活动,切实将协商议政活动作为发扬民主、凝聚共识的过程,推动建言资政和思想政治引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坚持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先后建立健全主任会议分工负责制度、主任务虚会制度等,认真落实委员履职情况统计、联络工作制度规定,鼓励引导委员通过参加调研、提交提案和发言、网络议政、报送信息等形式进行履职,不断提高履职本领。

  突出问题导向,服务工作大局

  “广阔天地、数亿农民,‘三农’工作是涉及方方面面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大局意识、问题意识是罗志军反复强调的,委员会开展工作要聚焦重点难点,努力在“农”字上做出特色、做出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农业“压舱石”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今年春耕备耕生产格外引人关注。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及时组建“春耕备耕正当时,防疫生产两不误”微信群,组织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地方政协农委联动开展网络调研和协商议政,并形成了《关于如何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好春耕备耕等工作的建议》信息专报等一批成果,助推中央关于春耕备耕工作部署的落地落实。

  脱贫是一场攻坚战,防止返贫则是一场持久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聚焦“巩固脱贫成果,减少和防止脱贫后返贫”,先后组团赴甘肃、云南、青海等地调研,主动到国家有关部委听取情况介绍,研究重点难点问题。其中,宋华英委员有关建立贫困人口预警监测机制的建议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批示、肯定。

  要想富,先修路。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是去年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承办的首个重点协商议政活动。在委员会的精心筹备下,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委积极参与,来自34个界别的近400名委员在全国政协移动履职平台议政群里开展远程协商,推动《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7个政策法规性文件及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出台,生动地实践了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农”工作对口协商座谈会已成为具有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招牌特色”的一个重要协商平台。2019年,通过与中央农办提前谋划,委员会设计了“构建乡村振兴稳定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8个热点作为协商议政选题,中央农办从中吸纳不少意见,实现了协商于决策之前。

  “全程讲质量,最终见成效”,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坚持围绕“三农”工作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在选题、调研、协商和成果转化4个方面发力,逐步成长为服务“三农”工作大局的一支生力军。

  坚持履职为民,聚焦民生热点

  “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说到底是为农民服务的,要始终围绕农民切身利益建言资政。”罗志军告诉记者,农民最喜“实”,最厌“虚”,要拿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坚决避免“话都不错,没有管用的”。

  提升人民政协工作的水平主要靠善于调查研究,增强调查研究的实效关键在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常态化组织委员到农村去、到贫困地区去,察实情、听民声、谋良策。

  在全国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上,要发出农民的呼声。为配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专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委员奔赴湖南、山东开展“农村教育事业要优先发展”专题调研,调查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提交了“农村教育事业要优先发展”调研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专门给予回函答复。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委员深入湖北、河南开展“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针对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机企业竞争力较弱等问题提出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

  调研必写报告,凡事必问结果。2019年,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形成调研报告、大会发言等成果16篇、报送政协信息27篇,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有关工作批示达15次。

  这一成绩来自于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对调研工作的严格要求:选题准,聚焦农民关切,避免“大而化之”;准备细,充分了解问题历史背景、已出台相关政策、拟调研的重点,防止“随大流”;调查深,既要“身入”也要“心入”,掌握一手资料,防止走马观花;建言实,结合实际认真研究提出可行对策,避免“调而不研”。

  “‘三年而立,有所突破’,我们承载着不少期许,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罗志军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做好今年“三农”工作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专委会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三农”短板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履职尽责,“专”出特色、“专”出质量、“专”出水平,书写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农委”篇章。